一座城市的治淮印记 □唐伟
一条古老的大河,就是一座城市浓缩的历史,它无声地记录下王朝更迭、金戈铁马、英雄豪情。它就像一架桥梁,无言地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依水建城,以水为名,因水至美。即便在众多的淮河流域城市中,也难以找出与蚌埠市一样的地方。从旧时辉煌的水运通达,到现代丰碑式的治淮工程,从四季晴雨各不相同的自然美景,到上善若水的人文精神,蚌埠市得水滋养,缘水兴盛,以水为傲。
(一)
蚌埠市是座不大的城市,但却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人水相依的生活,酝酿出这里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悠久历史。
涂山,以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和禹会诸侯之地而名闻华夏,这是国内任何名山所无法媲美的。它濒临淮河,与北岸的荆山隔水相望,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据史料记载:大禹在治理了黄河、长江以后,为了治理淮河从源头河南桐柏山顺水而下,巡视水情,当发现涂山、荆山之间的山中十分狭窄,因河道阻塞造成严重水患。于是,在涂山脚下研究治理这段水患方案,决定开山凿石、疏通河道,使淮水畅流而下。
相传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勤勤恳恳,30岁还没有成家,他的品质感动了涂山氏女,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感情,两人最终在涂山结婚成家。不久之后,当其子启呱呱坠地时,大禹为了疏导淮水就离开了家乡,一去十三年与洪水奋战,在十三年治水过程中,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因为思夫心切,终日伫立山南,望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可望穿秋水,也见不到丈夫的归来,精诚所致,最终化为一块巨石,至今在涂山上矗立着,因此被叫做望夫石、启母石。凄美的故事,不仅赞颂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治水精神,也赞颂了涂山氏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文人雅士与山水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明代宋濂等人,都曾涉迹涂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使涂山锦上添花、格外生辉。柳宗元在《涂山铭》中写道:“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热情颂扬了禹治洪水的丰功伟绩。宋代文学家苏辙游览涂山后,感念于此在《登涂山》诗中写下了“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二)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近代数次黄河改道夺淮,造成淮河水患不断、水旱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治理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制定了“蓄泄兼筹”的科学治淮方针,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淮河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0年11月,蚌埠市当地组织民工3万多人,经过两期工程修筑了淮河干支流堤防和蚌埠圈堤。1952年汛前,又对淮堤加高培厚;1954年汛前,完成了五河县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为解决洪涝矛盾,创造了一个成功范例。当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淮河干支流堤防遭到破坏。安徽省和淮委从外地调来大批民工,连同蚌埠军民6万余人,共同防守和加固堤防,计完成土方80.6万立方米。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蚌埠人民以决心战胜淮河洪水的英雄气概,冒风雪、斗严寒、日夜奋战,修复了干流堤防和行蓄洪堤,胜利完成了淮北大堤加高培厚和部分堤段退建工程。工程量为民国20年筑堤土方量的11倍。此后,蚌埠市严重水患基本消除。世世代代饱受水患之苦的蚌埠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圆了治淮梦!
新中国大规模的治淮运动,涌现了许多“治淮模范”。蚌埠市郊吴小街镇八大集农民甘彩华、怀远县双桥区农民祝怀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甘彩华在修筑淮北大堤开展的挑土比赛中,创下每天挑土4.75立方米的最高纪录。1950年被评为“治淮劳模”,1951年获“治淮特等英模”称号。当年应邀赴京参加国庆招待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祝怀顺在1951年的治淮高潮中,创造了一套科学的施工技术,整个工程施工期短、质量好,被淮委工程部推广,对当时治淮工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的他,1953年赴波兰华沙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会。
为了保障城市建设,在大规模的修筑淮河大堤工程完成后,蚌埠人民为了控制和调节淮河水流,于1958年至1960年,在淮河蚌埠段建造了具有灌溉、城镇供水、公路交通、航运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蚌埠闸。
今天,当站在蚌埠闸上看到毛泽东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那行遒劲大字,再俯视着闸下平静流淌的河水,一定能体会到当年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那种精神。
(三)
水之精神,善利万物而不争,历尽曲折终入海。
新中国治淮走过了70年历程,治淮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水情,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淮河上下、大河两岸呈现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富庶安康的美好景象。
如今,伴随着一座城水的印记愈加丰富多彩,沧海桑田式的巨变印刻在蚌埠境内的山山水水之间,幸福笑容绽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蚌埠人民群众很难想象得到,沿着淮河城市圈堤以及众多中小河流、湖泊部分堤段行走,“河畅、路通,水清、岸绿,人悦、景美”的画面在几十年前还只是荒野一片。通过大力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蚌埠正逐渐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生态家园。
新闻推荐
桥涵漏水威胁4000余亩田地和鱼塘,小溪镇党员突击队连夜抢修 抢筑堤坝保家园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小溪镇男女老少主动要求参与巡堤,搬运沙袋。7月28日,降水间歇,雨后湿热,酷热难耐。五河县小...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