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五十三 盐卡旧址

蚌埠日报 2020-07-31 07:56 大字

沫河口盐卡旧址唐宋以来,盐课常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三成至一半,其中两淮盐课居全国盐课收入之首。清顺治年间,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62%,而五河地处江苏、安徽两省交界,为江苏盐场所产淮盐沿淮河向安徽、河南销区运输的必经之地。

清廷曾在淮河干流正阳、泗州、五河、临淮关、怀远5处设立关卡,收取一般货物课税。为加强食盐管理,后在五河县境增设盐卡。沫河口盐卡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秋,旧址基本保存完好,盐卡碑为省内唯一。

盐课攸关,民生是赖

作为充实国家财源的主要手段,盐课攸关,民生是赖,同时,因利益驱使,商私枭私,并为其害。为加强食盐管理,清廷曾在五河县境内多处设立盐卡。

光绪《泗虹合志·舆地志·沿革表》载:凤阳府泗州于“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并以五河县来属”,两江总督査弼纳在呈请改凤阳府之颍亳泗三州为直隶州的奏折中就提及,“泗州去府虽不及二百里,而界连淮扬,湖水广阔,相近之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水路险要最多,盐枭出没,应将泗州改为直隶,而以盱眙、天长、五河三县归其管辖,则统属相连呼应,自灵重湖深山稽查更易”。光绪《五河县志·建置志》记载:“咸丰八年九月,都司吴士玉奉委驻淮口,率练筑围于回龙阁,即今盐卡处也。”光绪《五河县志·食货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咸丰十年,提督李世忠帮办安徽军务,号曰豫胜营,师驻五河。奏准设立盐卡,抽厘助饷,初设泗之双沟镇,后移至五河。同治二年,以淮右渐就肃清,奏旨裁撤豫胜营。盐厘改归江、安两省……(盐厘)局在回龙阁故址,《两淮盐法志》所谓五河总卡是也。分卡三:曰王摆渡卡,曰旧县卡,曰双沟卡。缉私卡四:曰河稍桥卡,曰石坝集卡,曰潼河口卡,曰黄盆窑卡。”光绪《五河县志·建置志》记载:“同治四年,奉两江爵督曾委,总兵杨友胜统水师一营驻扎五河,保卫盐卡;五年,督办五河盐厘贺矞若太守檄调花翎游击张维全管带局勇严稽私枭。”

沫河口盐卡,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沫河口村境内的北淝河入淮口。北淝河从上游涡阳、蒙城、淮北,经怀远、蚌埠流入淮河,已是末端,最初称“末河口”,因位于河口,后演变为“沫河口”。还有一说,当年有许多小河汊流到这里,在河口形成很多泡沫,引来大量鱼虾寻找食物,而渔民们也就随之而来打鱼捕虾。渔民们看到这个河口有大量泡沫,就叫作“沫河口”。明代正式命名为“沫河口”。清雍正四年(1726)印本《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凤阳府关梁考”中,载有“磨河口”名称,即为沫河口。除北淝河入淮口外,淮河干流河道原先还有2个沫河口,分别位于颍河、古邗沟入淮处,今名分别称作颍上县鲁口镇沫口村、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

设立盐卡,严查绕漏

清末,饱受列强欺凌,国弱民穷。开始,沫河口关卡内船只出入所装货物多是当地土杂粮,很少有其他货物。当货物经过沫河口时,必须经过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理税课,以防止绕、漏税课。

因盐税是清廷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盐税畸重,私盐贩运盛行。当时,淮盐品质优良,供应内地八省,而淮河是淮盐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私盐贩运的重要通道。对此,清廷曾加强管理。同治八年(1869年),凤阳关部道黄吉元开办五河盐厘总局。

尽管如此,淮河北岸的小蚌埠,既是宿州到凤阳必经渡淮口岸,又因处在怀远、凤阳、灵璧三县交界,为三不管边陲集镇,一时成为“私盐集散地”。当时,淮河干流及大的支流入淮口均设盐卡,而分流的大涧口始为税官忽视,一些盐商为逃避繁重的课税,多从大涧沟经北淝河向淮北运销,在经过沫河口时,从北淝河绕道而行。

为充实税课,解决绕、漏盐税的问题,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廷,奏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获准。光绪五年(1879年)秋,将沫河口只收一般货物课税的关卡正式改为盐卡。

沫河口盐卡旧址位于沫河口镇南,北淝河入淮河交汇口处。关卡所在属淮河河道边缘,南为淮河,东为北淝河,北为淮河护堤,是淮河下游的一处水陆交通咽喉。旧址建筑位于一块突出的高地上,共有5间,墙为毛石垒砌,四角处用青石砌筑,单檐硬山,板瓦屋面,为重梁精柱结构,标准的清代建筑风格。室内西山墙嵌有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记述建卡始末的石碑一块,高1.5米,宽0.6米,有浅雕云龙纹图案,阴刻楷书,碑文中记载光绪五年秋所添设的沫河口关卡撤去,回归大卡长淮口,为此告知商贩。盐卡设立后的第五年,北淝河闸建成,盐船不能直接过闸,需先卸盐、人员下船、船翻坝过闸进入闸上,再装盐进船。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二次维修,使盐卡建筑原有风貌得以保存下来。如今,沿淮各处仅有沫河口盐卡旧址尚存,盐卡碑为省内仅有。该盐卡对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及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存下来的碑文记载尤显珍贵。1987年,沫河口盐卡被公布为五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五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培育时代新人 弘扬时代新风

走进五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雷锋教育基地,雷锋生平老照片、学雷锋读本画册、雷锋雕塑等2000余件老物件一一陈列...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