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五十 康熙南巡察水情

蚌埠日报 2020-07-03 08:22 大字

清·王翚《康熙南巡图》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仅16米。

由于地势等原因,历史上淮河水患连年。清代淮河水灾,多发生在淮河下游。黄淮洪水并涨时,淮河中游下段水灾也甚为惨重,五河县尤受其苦,是明清时期淮河沿岸发生水患最多、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康熙曾六次南巡视察淮河下游堤岸闸坝,对怀远、五河、泗州等凤阳府州县灾情谕令蠲免租赋。

淮水漫溢,漂溺禾稼

黄河夺淮自宋元开始,至明代日盛,主要是从河南境内向南溃堤漫溢,主流由颍、涡二水入淮。明代为巩固统治,继续坚持前朝防黄保运方针,对淮河水患几无顾及。

明初,黄河主流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商丘、虞城,徐州等地,与泗水汇合,至清流县汇淮入海。永乐十四年(1416年),黄河在开封境内大范围决口,泛及14州县,其主流流向东南,经怀远由涡水入淮。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复北决。黄河夺淮后造成淮河中下游底床抬高,时至今日洪泽湖湖底高程还比淮河蚌埠段高出数米。

清代淮河水灾,多发生在淮河下游。黄淮洪水并涨时,淮河中游下段水灾也甚为惨重,五河县尤受其苦,是明清时期淮河沿岸发生水患最多、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康熙曾六次南巡视察淮河下游堤岸闸坝,对怀远、五河、泗州等凤阳府州县灾情谕令蠲免租赋。

明末清初,沿淮低洼地区开始修筑短段坝堤,但不够连续。随着淮河、洪泽湖的不断淤积,水位不断壅高,淮河流域水灾依然十分频繁。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年(1655年),五河均有大水。康熙在位的61年中,前17年苏北黄河下游几乎年年决溢。光绪《五河县志》《淮系年表》载:康熙九年(1670年)夏,“大水,二麦浥烂无遗”;“十三年十四年俱大水”;十九年夏“大雨经旬不止,城内水深二尺”,“淮涨,五河县大水”,淮河洪水淹没泗州城;二十四年夏,淮河洪水涨溢,泗州堤上水深数尺;三十五年,淮水溢;三十七年,大水;四十四年“五月,五河、泗、盱淮涨”,“漂溺禾稼”。

康熙十分重视河工治理,将黄淮水患治理作为定国安邦大计,并对遭受水灾地区蠲赋、赈济。光绪《五河县志·疆域志·河》记载:黄与淮合,淮病益深,“迨清口(今淮安)既塞之后,上游遂亦受其害,此泗州之所以沦没也。比时五河之民流离困苦,不堪言状。惟朝廷重恤民命,不惜帑金万万。(康熙帝)简命重臣,为之经理,且四次巡行,亲为相度,指示机宜,赈抚叠施,遗黎得以续命”。光绪《五河县志·食货志》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李云景申报水灾,安抚靳(即安徽巡抚靳辅)题请本年正赋照数征免,并奉旨停征九年以前未完钱粮,发粟按籍分赈;三十七年(1698年),因连年水患,康熙蠲免五河下一年度一切地丁银米。自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五年,康熙先后六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途中,三月初一再巡高家堰(今名洪泽湖大堤)等处;三月十三日,免江苏、安徽康熙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年奏销未完民欠一切地丁钱粮、米豆麦杂税;四月十六日,因水灾,免凤阳府寿州等十二州县卫康熙三十七年未完钱粮及漕粮。

免除租赋,开仓赈济

安徽巡抚刘光美也曾多次上奏,呈报凤阳府受灾及奉旨蠲免、赈济情形。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二月初八,上奏《凤属散赈情形》:“凤阳府所属有拾州县并三卫,本年度夏末雨水过多,秋成失望。蒙圣主爱民念切,除将照例蠲免之外,应征地丁漕项银米,特颁恩旨,一概停征。又蒙允赈仓谷……”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二十二日,上《麦秋分数奏折》:“上江地方,惟去年凤阳府属数州县雨水过多,秋成失望。蒙圣恩,蠲免之外,又将应征银米尽行停征,并动仓谷赈济。”四十六年(1707年)八月十六日,再上《秋成分数奏折》,对凤阳府当年天气对收成的影响作一判断并上报奏闻:“上江各属,赖五月以前雨水调匀,早禾俱已收割。自陆月以至秋,虽有微雨,不能遍及高阜之处,渐觉旱干。”康熙均御览批阅。

康熙在南巡河工治理期间,曾差河工总督与五河知县李云景筹划五河治水方案,调配泗州、凤阳府2万民工,会同五河2万民工,修筑沱湖堤、朝阳坝、张家沟坝、仇家坝、浍河堤,疏通淮浍漴潼沱五水,其中朝阳坝是将官桥坝、张家沟东坝和黄家沟坝连接而成,张家沟坝(今称侯家坝)是为防止淮水串入蔡家湖而筑,使五河水患一度得到整治。传五河县沱湖之畔,知县李云景曾立有一碑,盛赞康熙治水大举,后因沱湖历经洪水,此碑沉入湖底。

黄、淮下游经过康熙、乾隆等代治理,得到暂时安流。至清末,涡河口以下至五河之间,在今蚌埠地域将五河至南湖堤(在今五河县境内)段、小蚌埠至涡河口堤段等沿淮坝堤19处8段,陆续修筑连接成沿河低矮的长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淮河南岸又修建龙子河口至临淮关琉璃厂的堤防。

新闻推荐

镜头二 老贾种出“红火日子”

贾廷林(左)对贫困户贾庭红进行青椒种植指导。“庭红,今年大棚的青椒长势还不错,应该能卖个好价钱。”6月20日,五...

五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