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四十四 长淮卫:拱卫中都城

蚌埠日报 2020-05-15 07:44 大字

古镇长淮卫坊从蚌埠解放路公路桥东行几公里,与凤阳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长淮卫”。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革兵制,对常备军在组织上实行卫所制度,固定驻屯戍守。因营建中都城,在凤阳及其周边设置八卫一所。蚌埠东郊长淮卫,在淮河南岸,为淮上津要,因明代驻兵设卫而得名。

长淮卫作为凤阳中都城的后卫,有军队镇守,还是凤阳府城供应粮转运之地。以其为中心,蚌埠的王家营、高家营、柳树营等都有驻兵。当年“军民杂处,尚称繁庶”。据《凤阳县志》记载,长淮集,“明初立关,设大使把守津要,今为凤阳关口岸。向来河南货物,由颍河、涡河舟运至此,上岸登陆路至浦口,发往苏杭;亦有苏杭细缎杂货,由浦口起旱,至长淮雇船运赴颍、亳、河南等处”。

八卫一所,拱卫中都

据《明史·兵志》记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并分外卫、内卫两种。外卫驻防全国各地,每卫编制约5600名,隶属于都指挥使司,归中央五军都督府分别统辖,直属兵部,都司管理。内卫守备京师,护防皇宫、护驾皇帝,多由皇帝指派亲信大臣统辖,不受兵部领导。

按明制,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百户所下辖总旗,总旗下辖小旗。小旗为基本作战单位。1个卫辖5个千户所,员额5600名,卫的长官为指挥使;1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员额1120名,长官是千户;1个百户所辖2个总旗,员额112名,长官是百户;1个总旗辖5个小旗,员额56名;每个小旗管辖10名士兵。洪武时全国共设卫329个,卫所军总数为120万人。“指挥使司”领导卫所,设置正三品指挥使1人、从三品指挥同知2人、正四品指挥签事4人、从五品卫镇抚2人、从七品经历1人、正八品知事1人、从九品吏目1人、未入流仓大使和副使各1人。从指挥使到副使,各司其职,逐级负责。

洪武二年(1369),在凤阳营建中都城。为拱卫中都,洪武十四年(1381)置中都留守司,隶属中军都督府,设留守1人、左右副留守各1人,辖凤阳卫、凤阳中卫、凤阳右卫、皇陵卫、留守左卫、留守中卫、长淮卫、怀远卫,后又增辖洪塘湖千户所,以重兵防护皇陵。清嘉庆《怀远县志·赋税志》载:“明制,卫所三分应操七分屯田。县设卫三:凤阳前卫、凤阳后卫、怀远卫。康熙十八年,各处旧设卫所裁归附近州县军垦。”其中,凤阳前卫、凤阳后卫即原凤阳左、右卫,洪塘湖千户所在今五河县浍南镇皇庙村附近,留守司、长淮卫地名保留至今。

军民杂处,尚称繁庶

长淮卫古名粉团洲,起源于隋朝,原为淮河的水中之洲,因淮河盛产芦苇,苇絮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而得名(一说因富含质轻、色白的细沙,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而得名)。唐宋时尚是河中沙洲,后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集镇,是淮河上下数百里的航运管理机构所在地。明天启《凤阳新书·拾遗篇·拾地遗》载:“粉团洲在都城西北,淮水之南。洲上多白砂,故名。洪武初,于此筑城,设卫以御。”朱元璋根据苏轼“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诗亲自易名,并作为拱卫中都八卫之一,性质当属内卫。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长淮卫设于洪武六年(1373),高筑卫城墙,深挖护城河,营造官员府邸,修建庵观寺庙。卫城东西南北均设城门,魁星阁、玉皇阁、火神阁、三皇阁跨街兴建,文昌阁修建于十字街北,城内兴建城隍庙、玄帝庙(镇淮楼)、文昌宫、地藏庵、财神殿、娃娃阁、巧神祠、前庵、后庵等众多庙宇,其中,城隍庙规模最大,气势宏伟,雕塑精湛,壁画辉煌。在长淮卫东、西3里处,分别建造东岳庙、西岳庙,城北淮河岸边盖起水洪庵和大王庙,古庙结群,时称“五阁、四庵、十四庙”。夕阳西沉,落日余晖映红河面,与森严、壮观的建筑群一起,构成旧时的“长淮晚眺”一景。至清末,长淮卫宗教建筑大多无存。

长淮卫作为凤阳中都城的后卫,有军队镇守,还是凤阳府城供应粮转运之地。以其为中心,蚌埠的王家营、高家营、柳树营等都有驻兵。当年“军民杂处,尚称繁庶”。据《凤阳县志》记载,长淮集,“明初立关,设大使把守津要,今为凤阳关口岸。向来河南货物,由颍河、涡河舟运至此,上岸登陆路至浦口,发往苏杭;亦有苏杭细缎杂货,由浦口起旱,至长淮雇船运赴颍、亳、河南等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卫所以驻地定名,后相沿成为地名,如上海金山卫、浙江观海卫与沥海所等。时至今日,卫所称名行政区域不多,长淮卫和天津卫、威海卫,誉称全国三大卫,尝作记忆。2006年5月26日,省政府将长淮卫村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新闻推荐

一顿周岁宴致55人就诊

本报讯5月1日,五河县一家酒店承办一孩童周岁宴,次日下午,部分就餐人员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截至目前统计有55人出现呕...

五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五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