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撂火把 李星涛

淮河晨刊 2019-02-19 10:38 大字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小年。大年初五过后,村前庄后,便不断上演着各种精彩节目,有耍龙灯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的、舞狮子的、唱年戏的……这样的节目延续到元宵节,便达到了高潮。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火龙蜿蜒在夜空中。这时候,我们做孩子的早已拿着各式各样的火把,狂呼乱叫地飞跑到野外,开始撂火把了。

火把是前几天就准备好了的,有扫帚头儿、刷帚头儿;有用棉花秸、玉米秆或者小树枝作筋骨,稻草搓成草绕子裹在上面的大火把;有用葵花秆内裹一把碎麦糠扎成的糠火把;还有用梧桐果实在煤油中浸透了的圆球火把。个别胆大的同伴还从家里偷来平日点灯都舍不得用的煤油,滴在火把上助燃。

火把不同,撂玩的方式也有异。扫帚头儿、刷帚头儿点着了可以直接撂向天空,散落下一阵阵火星雨。大火把只能高高举着跑,跑慢了,火把顶端只有一团猩红的火花蕾。跑快了,火花蕾绽开,花瓣随脚步拉长,“呼呼”作响,在空中摇曳出一匹红火绸。糠火把是红星星的窝,因为葵花秸内芯有瓤,麦糠又细碎,两者点着了都会燃出一闪一闪的星点,如同无数红星星抱成的团儿。最有趣的是梧桐果实做成的圆火球把,它根本不用手举,而是点着了用脚在雪地上踢,而且能踢出一朵火做的花儿来。

撂火把要避开村子,以防引起火灾。那时候,我们常常选定离村一里左右的空地,或者野外的麦地。我们分成五组,中间一组,东、西、南、北各一组。领头的居中,众星拱月般地分散开来,有秩序地把手中的火把抛向天空。一开始,火把撂得参差不齐,起起伏伏。等到大家叫好了音儿,火把一起出手,空中便随着力道的大小,出现了各种各样灿烂的图形。一会儿是一道整齐的“一”字,一会儿是一弧优美的抛物线,一会儿又是一面近六十度的斜坡。有的小伙伴还跑到大坝上,用火把在夜空中快速地写字。大坝上风大,火苗划过处,火光粘连不断,像是浓稠的液体。那些字大都是工、人等笔画较少的字,而且瞬间就消失了踪影。

在我的记忆里,正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始终都没有出来过,好像是专门让出夜空,留给我们撂火把似的。撂火把还有专门的歌谣,我们常常是边撂边唱:“正月十五撂火把,西湖地里长棉麻,东湖滩头结出瓜。朝东撂,结冬瓜;望南撂,结南瓜;望西撂,结西瓜;望北撂,结北瓜;望中撂,结倭瓜”。唱的词句多少由撂火把的高度而定,撂得越高,词句就要越多,如果等到火星散尽,话音又刚好落地,就表示我们祈求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于是,大家就齐声欢唱:“冬瓜,南瓜,西瓜,北瓜,倭瓜”。一张张小脸被火光映得红彤彤的,透着酣畅的兴奋,好像是凛冽的寒风也被我们点着了一样。假如火星散尽和话音落地不同步,我们就会换个短的歌谣重新来,“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再不同步,再换一个短的:“正月十五撂火把,谁的火把撂得高,谁的媳妇长得俊!”……一直到火星散尽,话音落地为止。

最高最灿烂的火把,是风筝在高空燃放出的烟花,故乡人也称其为“刺花”。这是父老乡亲们燃灯的独创绝技。烟花的主要原料是向日葵秆里面的白瓤和烧得大半生的黄豆秆。两者对半掺匀,拌以粒盐,用桑皮纸卷紧,两端用线扎封。一端拴线两尺,系在靠近风筝的放线上。烟花粗若手臂,长似瓠子,足有二斤重。

正月十五晚上,乡亲们点着了自制的烟花,风筝也很争气,像是带着卫星的火箭,寒风里一摇尾巴,“嗖嗖”飞上了天。烟花的底部被风一吹,火星明明灭灭,但就是不起火苗。向日葵的白瓤疏松,呈泡沫似的粒状,既易燃,又熬火。而黄豆秆呢,先前已被烧得半生,烟花燃不出火苗,自然理所应当。为了保护风筝的放线不被烧断,家乡父老们才想出了这样的良策。这时候,烟花内的盐粒受热,噼啪炸裂,崩出的火星随声陨落,于空中淋漓出一道灿烂的星火溪流,煞是神奇。烟花能持续十几分钟不灭,诱得人们纷纷仰目观赏,以为是天外来了侠客呢!

作者单位:五河县新集中学

新闻推荐

湖上采鲜藕

日前,五河县上殿湖上,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抓紧采摘新鲜莲藕,供应春节市场。据介绍,由于品种好市场俏,莲藕种植成为当地农...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