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画家吕士民做客徽派谈漫画人生 左手行医&右手绘画不务正业or不误正业

新安晚报 2018-09-10 11:24 大字

吕士民今年80岁了,依然一边行医,一边画画。上周六下午,在他充满中药香的画室里,面对徽派的直播镜头,吕士民谈起自己的绘画人生兴致盎然。身为一代名医的父亲说吕士民学画是“不务正业”,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改成了“不误正业”,这其中,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吕士民都一一道来。他说,不管多大年龄都要坚持画下去,坚持创新,不能偷懒。

小时学画不务正业

吕士民出生在宿州埇桥的七代杏林世家,父亲是著名的中医,但喜画画。“家里有个画室,父亲逢年过节就画点梅兰竹菊。”耳濡目染下,吕士民从小也喜欢写写画画。“学校老师看我喜欢画画,出墙报、黑板报的时候,就让我负责画漫画。结果,当时的杂志《儿童时代》搞漫画大赛,我投了一幅,被选中了,登在封底,彩色印刷。我画的是春游,讲的是一个小朋友脚崴了,其他小朋友扛着他继续春游。作品获得了银奖,从那以后把我画漫画的胃口吊起来了。”

作为名医的父亲想让吕士民继承衣钵,好好学医,但是吕士民却对绘画情有独钟。“我上面看着药书,底下画着画,父亲一来,我就把画藏药书里,他批评我,说祖传的医术不能丢了,要我继承下来,我就一边学医,一边偷偷画画。”当时,全国举行了第一次漫画大赛,吕士民偷偷参加了,结果作品不但参展,还获得了纪念奖。“我把寄给我的奖章给父亲看,他嘴上说着不错,然后在获奖的纪念册上给我题的是‘不务正业\’。”

1957年,吕士民上卫校,他创作漫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画里的内容。“当时学生们一到食堂开饭的时候就拣最近的路去,把学校花园里踩出一条路来,因此我画了一幅作品,叫做《一条路的诞生》。校长说很尖锐,很有批判性。后来路修好了,学生们也都不走花园了。”因为长期行医,吕士民没有经历过美术专业的系统训练,都是自己摸索。“我的画都是来源于生活,强调自然和谐,不是规规矩矩的,没有雕琢的痕迹。”

扎根农村扎根生活

吕士民一直强调,自己创作的源泉在农村,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扎根农村,扎根生活,才能得到现实题材。”慢慢地,吕士民的画开始反映社会风俗,反映风土人情,感情真实而强烈,他称之为“风俗画”。“唐朝以后,风俗画兴起,原来画帝王将相的画家,慢慢地将眼光投入到群众的生活场面中去,反映市井生活。北宋画家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献给宋徽宗,就是风俗画。”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努力,经有关单位批准,吕士民成立了风俗画研究院,他的风俗画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省内乃至国内外独树一帜,“风俗画慢慢时兴起来,尤其现在,画风俗画的大有人在。”

前年,吕士民跟着省文联的采风团下乡实地采访,感触很深。“当时给我的创作任务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变成12幅画,这个难度很大,下乡采风解决了很大问题。比如到五河县,正好是农村的午收时节,拖拉机耕地,忙得不得了,但是一个老农民在一棵大树底下,对身边的牛说:老伙计,看样子我们该退休了。这是我看到的真实情况,我非常吃惊,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彻底结束了,变化太大了,老农民的事画成作品非常动人,这就是‘富强\’。在宿州市夹沟镇,我碰到一个农民在放羊,羊群在吃草,他坐在那一边看报纸一边听广播,他说生活很幸福,每天如此,每天都有好消息,政策给了农民实惠。我一听非常激动,画成画,就是‘爱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任务圆满完成,得到了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吕士民再创作了“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一百幅风俗画作品在北京展出。鲜活而动人的生活展现在首都人民的眼前,得到了包括中央美院教授在内的很多画家的高度赞扬。央视一套当天播放了画展的消息,央视十套《人物》栏目也专程来安徽采访吕士民,并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吕士民说,风俗画讲究“意”和“艺”。“立意,一定要站得高,有主题;艺,需要认真构思,总结所见到的情况,变成艺术品。比如我前段时间画了一幅作品,水里有很多鱼钩,但是鱼儿就是不咬,这反映的是反腐倡廉的主题,永远不上钩,抵制诱惑。不管是立意,还是构思,都要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用心观察培养幽默

“医学有成套理论,可以借鉴:画画虽然有艺术理论,但不是现成的,要自己去琢磨。”吕士民说,他一直在思考怎么画才能更动人。“我的画在徽园办画展,很多老百姓去看,他们非常接受,因为能看得懂,能说出来一二三来。比如我画广场舞,老头、老太太、孩子们在跳舞,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吕士民说,画画一定要平易近人,河水煮河鱼——原汁原味,“别人穿球鞋他画球鞋,别人穿皮鞋他画皮鞋,不敢改动,生搬硬套。而我不在乎他穿什么鞋,我在乎他的表情。”

吕士民用心观察生活,观察城市和农村的微妙变化。“乡下人穿上西服,城里人穿上对襟褂;乡下人穿上皮鞋,城里人穿上布鞋;乡下人把猪养肥了,城里人却吃素了;乡下人出门喜欢坐小车,城里人喜欢走路;乡下人去城里吃馆子,城里人下乡吃农家菜。”吕士民把这些都画成作品,自然非常有冲击性,“作品出来得很快,构思和考虑的时间很长,很费力气。我把一条条想好后记下来,总结在一起,变成画,变成艺术。”

“漫画就是讽刺和幽默,二者合二为一。画得好玩,虽是讽刺,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看着好笑。”吕士民举例说,老师说上课不要吃橘子,学生说:报告老师,我吃的是苹果;到饭店吃饭,跑堂的喊,来一份鱼,要新鲜的,客人很高兴,结果来了一条生鱼。“幽默也是需要培养的,在生活中找乐趣。”多年来,吕士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发表作品万余幅,出版了《吕士民漫画集》《画里有话》等30余部画集,荣获大奖无数,“我没有影响我的职业,该看病就看,该画画也没耽误,后来华君武见到我,把我父亲写的‘不务正业\’改成了‘不误正业\’。”

坚持创新不能偷懒

“漫画是文章的另一条腿,所有作家写的文章,我都可以变成漫画。”吕士民跟作家赵昂的合作,是一段佳话。赵昂写一句话,吕士民把它变成一幅画,连作家鲁彦周都专程邀请吕士民去家中做客,佩服他画得非常贴切。“我出了五本画册,一共五百多张。我跟《新安晚报》从创刊号开始就结缘了,那时候在《新安晚报》上看不到我的画,读者都会打电话来问我在干嘛,怎么还不画画。”作家苗秀侠写了《皖北大地》,吕士民也画了两幅画送给她,“书里的文字触动了我,这也是我熟悉的,我想表达的生活。”

转型风俗画十几年,时代不断地在变化,吕士民也一直坚持学习和思考。“前年我有幸参加全国文代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习主席的报告,感触很大。我认为不管多大年龄,一定要坚持创新,不能偷懒。当时全国的会议代表中画漫画的只有我一人,因为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人都去世了,还有九十多岁、一百岁的,没法拿笔,年轻人又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吕士民笑称,当医生还是相对容易些,画漫画比较难。“我主要看中医皮肤科,牛皮癣、湿疹等等,不干也不行,很多人找我来治病,也看好了很多人。漫画家认为我是医生,医生认为我是漫画家。虽然我80岁了,但是我精力很充沛,创作能力还有,通过几十年的生活,对什么都比较了解了。有时间还是要深入生活,走到一线,给社会留下珍贵的作品。”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李燕然蒋楠楠/文王从启/图

新闻推荐

淮南市选手在省十四运群体部乒乓球赛上获佳绩 多枚沉甸甸的奖牌捧回来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9月3日,省十四届运动会群体部乒乓球比赛在蚌埠市五河县落幕,淮南市代表队载誉而归,取得男子团体、女子团体...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