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 生态花开更绚烂

蚌埠日报 2018-07-04 14:58 大字

仲夏时节的水乡五河,处处繁花似锦,万物竞秀。

近年来,五河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组织编制了《五河县2017—2030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规划》,从如何发展、如何保护、如何管理、发展目标四大板块谋篇布局全县未来发展的主引擎和总抓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五河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奋力答好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互动双赢的时代考题。“我们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历史责任感和民生担当,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推动五河绿色发展。把五河打造成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公共服务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水韵独具最美皖北水乡。”五河县委书记常言龙如是说。

五水扬波 荡漾“绿色之美”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坚决打赢环保攻坚战,全面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为“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一季度全县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十、皖北第一。截至6月10日,我县监测到的PM2.5平均浓度为35.5微克/立方米,远低于全市下达的平均控制目标55微克/立方米。”作为主管大气污染防治的五河县环保局副主任科员,梅士贝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颇为自豪。

地处皖北的五河县,空气质量为何能比肩山清水秀的皖南?

“就拿招商引资来说吧,这两年因为环境问题被挡在门外的企业不在少数。”五河县环保局局长郭冲力告诉记者,去年河北唐山曹妃甸一家利用秸秆来提取醋酸的企业意向落户五河工业园区,计划投资2亿元,投产后能带动1000人就业,年上缴利税3000万元以上。说实话,这样的企业如果在过去落户,大家肯定欢欣鼓舞,但是通过我们实地考察,发现该企业高污染、高能耗,环评无法通过。”郭冲力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此环保部门责无旁贷。

从过去“捡进篮子都是菜”到如今“提着篮子去选菜”,背后是近年来五河县对环境污染防治“零容忍”的魄力和决心,也生动诠释了五河县发展理念的变革。

“站在浮山看五河,淮浍漴潼沱”。水是五河最大的特色,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五河的水体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斐然。

前不久,一场全国钓鱼大赛在五河县天井湖旁边的一处池塘拉开帷幕,活动共吸引数位“钓王”和国家级垂钓大师参加,场面热闹。谈到为何选择在五河举办?赛事主办方告诉记者,水好鱼才好,是五河优良的水体环境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记者见到刘红时,她正在制作浍河五河段对外发包项目招标文件,作为五河县农委的水产总工程师,刘红告诉记者,现在五河的水产养殖坚持生态优先,门槛高、评分严,已经由过去的高密度养殖转变为如今的大水面绿色养殖。“比如说沱湖螃蟹,以前的沱湖水产养殖是以小网箱为主,蟹农都是一家一户,小、散、乱。”刘红说,网箱投喂会带来两个弊端,首先网箱比较小,螃蟹的活动空间小,成熟之后,螃蟹的体格小,价格自然卖不上去;其次是投放的饵料对沱湖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3年冬天,五河县实行退网还湖,先后拆除了沱湖等几大水域近150万米的围网、4843个网箱,拖走生活船284只,变小网箱高密度养殖为大规模生态放养,不再投放饵料,让螃蟹自由觅食,自然生长。通过人工投放鲤、鲫、鳜、黄颡鱼种苗的方式进行增殖,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逐步恢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种群资源。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五年的生态放养,沱湖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此,五河螃蟹养殖大户金龙最有发言权,“去年螃蟹的市场价在每斤80元左右,比前几年翻了近一倍。”金龙高兴地说,不光是螃蟹,现在五河的大小饭店吃到的水产品几乎都是大水面野生的。

不仅如此,五河县还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2018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河长积极履职巡河,截至今年6月20日,县级河长共巡河95人次,乡镇级河长共巡河1145人次,村级河长共巡河4345人次,推动了全县全民参与河湖保护,减少了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湖,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为“河长治”奠定了基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近年来,我县加大对‘一山三湖五条河\’的利用保护,深入推进综合防污和环境治理,积极推进跨界水体污染的联防联控,实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行动,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农村‘三大革命\’,为我县实现绿色崛起打下坚实基础。”五河县委书记常言龙说。

五水绕城 尽显“灵动之美”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充分发掘“水”文化,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景观,水韵五河呈现勃勃生机。

城中水,水绕城;城中绿,绿绕城……徜徉在国家园林县城——五河县的大街小巷,绿意盎然,就像进入了江南园林,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处处是风情。而高颜值的背后,是五河对绿色发展理念矢志不渝的坚持。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水系就是它的血脉,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它的“毛细血管”。在五河龙舟选手陈斌的记忆里,以前的五河不少“毛细血管”被堵塞,“病”得不轻。“除了几条大河之外,城内的水系几乎成了死水,岸上的污水进入,河道管护又跟不上,河水中的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毒臭的硫化氢、难闻的氨气等各种气体,使河水又脏又臭。”陈斌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水患”为“水利”,五河县用绿色发展破解难题。

从2013年开始,县住建部门充分利用水系资源,巧妙利用河流水位差,进行内循环改造,通过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雨污分流等国内先进技术对城市内河进行治理,使内河水“活”起来、“动”起来、“清”起来。

“怀洪新河水位常年在14.6米,潼河是13.1米,1.5米的水位落差为疏通水系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五河县住建局总工程师朱井好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以前河道治理过于注重防汛功能而忽视了水环境的打造,怀洪新河大堤就像一堵墙隔开了城内城外水的流动。为此,五河在怀洪新河上新建一座节制闸,利用水位差让上游的水自然流入北大沟,再流入漴河,依靠河水梯次流动,根据水质情况,每十天左右开闸换水,为水循环补充运行动力,使整个县城的水跟着动了起来。

“毛细血管”的疏通,为五河建设最美皖北水乡加上了厚重砝码。

走在滨河公园的堤顶路上,这里的路缘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与传统的路缘石不同,这里的路缘石每隔几十米就设置一处开口,开口处设倒“门”字形路缘石。县住建局总工程师朱井好介绍,这个开口长约80厘米,遇到下雨天时,径流雨水可直接顺着倒“门”字形路缘石进入绿化带。而这类路缘石和下沉式绿化带就是这几年五河县在新修的公园和道路中广泛运用海绵城市原理新建的。

环境的改变带来人口的集聚。走进毗邻滨河公园的秀水湾小区,居民王友立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每天犹如生活在公园里,出门走几步就是亲水沙滩,生活很悠闲。“以前这里是臭水沟,杂乱无章。”王友立告诉记者,公园建好后,这里的房子一下成为河景房,业主都是冲着优美的环境来的。滨河公园的建成,不但改善了环境,也带动了县城北部的快速发展。

短短几年,五河老城区实现华丽转身。滨河公园、新浍河公园、漴河景观带等宛如一条条绿色项链串起生态建设区域断面,放眼望去,五河水绕城走,城在绿中。截至目前,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895.59公顷,绿化覆盖率39.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6平方米,公众对县城园林绿化满意率达92.5%。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品位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五河的生态更加秀美、环境更加宜居,群众的获得感更加丰富。

五水滋养 盛开“产业之花”

立足资源优势,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绿色产业大项目,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绿色崛起,核心支撑在产业。五河县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眼下,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6月30日,在沱湖岸边,近千亩荷花相继盛开,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赏、拍照,县摄影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青年画家等纷纷来到沱湖采风。多家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对沱湖荷花进行宣传报道。沱湖荷花盛开的消息一时刷爆了朋友圈。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进入荷花季以来,景区客流量均超过3000人次/日,高峰期超10000人次/日。荷花季给沱湖旅游带来大量人气,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金秋螃蟹季之外,盛夏荷花季成为沱湖景区的又一个旅游黄金季。“这一切都是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该负责人表示,没有沱湖水环境的大力整治,就没有如今万人赏花的盛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

如今的五河已经初步形成由生态采摘游、美丽乡村游、山水观光游组成的全域乡村旅游,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该县还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越来越多的庄稼户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立县之本,五河的工业也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完成华丽转身。

在该县朱顶镇饮马湖风力发电场,24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江淮丘陵之中,点缀在蓝天白云间,迎风转动,在夏日艳阳的照耀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向远方展开。作为蚌埠市首个风力发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一期工程饮马湖发电场装机容量4.8万千瓦,自去年6月19日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亿千瓦时。“风能具有蕴藏量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等特点。”五河县发改委项目办负责人张敦宝告诉记者,目前项目二期工程金大山风力发电场已完成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待全部建成投产之后,五河县将形成风力发电产业链条,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五河县近年来先后谋划和实施了中国风电项目、生物质热电厂项目、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循环经济产业园、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园、中小企业电商示范园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新兴产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越来越多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的接力赛,五河一刻也没有停步。根据《五河县2017—2030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规划》,该县将围绕以水立县、农业立县、旅游立县、绿色产业崛起、品牌崛起、人文崛起六大方面,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22年,五河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40:40,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五河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人民传承接续、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美好蚌埠的宏伟实践中展现五河新气象,实现五河新作为,抒写五河新篇章。

新闻推荐

蚌埠市首例家族式涉黑案二审维持原判 首要分子马某获刑24年

本报讯(盛继彬)日前,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马某等人涉黑组织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自1992年起,被告人马某经营五河县沫...

五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