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共圆创业梦
本报记者 徐越蔷
李敬和房小娜都出生在五河县的农民家庭,在外出打工的几年里,收获了创业的经验,也收获了甜美的爱情。2009年,他们毅然回乡创业,在沱河边养殖起了大雁,夫妻同心协力,用汗水演绎了年轻人的财富故事。
李敬从小家境贫困,2002年,他18岁初中毕业,一个人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打工,在这期间,他自学了电脑知识,2008年在南通市建立了一家网络软件外包公司。同乡的房小娜,经人介绍认识了李敬。“就是看中了他吃苦耐劳肯钻研的个性。“房小娜笑着说,丈夫让人感觉踏实可靠。
结婚以后,和众多农村青年一样,夫妻两人也是在外地谋生。“农民们没有致富门路,只能靠种几亩土地来维持生活。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挣钱,但是这只能解决个人温饱问题,并不能真正改变生活和脱贫致富。”房小娜说,和李敬虽然每个月最高峰时能挣2万多元,在当时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但如何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致富,是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电视上有报道养殖大雁的,加上曾在酒店实习得知大雁是非常畅销的菜品,就非常感兴趣。”房小娜说,和丈夫一起,经过深入调研,得知商品肉雁被消费者称为“绿色之魁”,是目前国内外市场最紧销的抢手产品,且雁肝更加珍贵,里面含抗癌物质,雁绒是制造高档服装和特殊服装材料,也是厂家挣相抢购的原料。于是,两人开始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完之后,铁了心回乡创业。“我爸说,连鸟都没喂过,哪能养得了大雁。”家人的反对没有阻碍他们的梦想,2009年,房小娜与丈夫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带着心中的梦想回到家乡创业。
“她跟着我真是受苦了,还有孩子,都受苦了。”李敬满怀歉疚地说,创业初期,从青海省引进了300多只大雁苗,这就花光了所有积蓄,只能带着妻子、孩子住在鱼塘边的茅草屋里。“在那里生活是一种煎熬,每天晚上听到的只有虫鸣,心里特别难受和害怕。”房小娜说,“我当时老是埋怨他,大人受罪没啥,可孩子太小了,在那地方实在受罪。”
咬咬牙,坚持。房小娜和丈夫每天半夜起来捉雁,然后装在口袋里,背到3里多地以外的公路上,去赶第一班物流车。创业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最苦的时候,为了节省出更多的钱来饲养大雁,两人只能下河摸鱼来补贴家用,维持基本生活,最难的时候,连10元钱的菜油都买不起。“哭过,放弃过,但好在相互搀扶,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说起点点滴滴,李敬十分感慨。“有了老婆的不离不弃,事业才会越做越大。”
近年来,雁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养殖基地4处,种雁达12000只,年产5-6万只大雁苗。通过“线上开店,线下布网”的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养殖户+销售”的集团化模式,把销售半径从原先的100多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以外。近至安徽、江苏、浙江、山东,远至云南、新疆、青海。
这对夫妻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谱写了自己的幸福之歌,为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乡邻上门来取经,他们从不藏着掖着,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个创业梦,是和丈夫共同努力坚持下来的。”房小娜认为,彼此信任、相互扶持,是他们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新闻推荐
夯实基层基础 联系有序有效 宋卫平率队督察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 何金良陪同
本报讯(记者李景)9月12日至13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卫平率队来蚌,督察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开展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主任张华建、人事代表选举工委副主任吴秀兰参加,市人大常委...
五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五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