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来了,家长该怎么做

淮河晨刊 2021-05-31 07:30 大字

寒窗苦读,韶华不负,中高考已进入倒计时。请心理专家给中高考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蚌埠日报社近几年坚持在做的公益活动。上周五晚,我们邀请蚌埠市心理健康研究会会长、蚌埠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吴松年老师走进线上直播间,吴老师做了以“家有中考生”为题的讲座,并与在线考生及家长开展互动交流。线上直播活动实行全省联动,共有6000余人次参与。大考年年有,家长和考生的困惑和问题有哪些共性?吴松年老师又支了哪些“招”?一起来看看。

看看评论区,家长和考生都在吐槽些什么?

考生:

“我只要一次没考好,我妈就说,你天天就在学校混;”

“每次考试都和我妈吵架,家长只看成绩;”

“感觉考不好他们没面子,跟我谈都是强颜欢笑,还不如不说。”

……

家长:

“都快要大考了,我家孩子一点也紧张不起来,关键他又不是学霸。”

“我家孩子也是,平时成绩不是太理想,但就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都会。”

“我家孩子现在脾气很差软硬不吃,说他一句就喊翻天。”

“孩子这次模考退步很大,心里很难过,怎么劝?”

“送孩子进考场前,要说些什么?”

……

考生带着不被理解的满满委屈,家长是想帮忙又无从下手的焦虑。

分析这些现象,吴松年老师直言,有一种焦虑叫中国式考生家长的焦虑:一是孩子自身焦虑,家长跟着焦虑。二是感觉孩子自身不焦虑,家长更焦虑。

家长应有的“助考”心态

助力中考,家长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吴松年老师建议,家长要当好“助跑者”的角色。

1、“看见”孩子

在吴老师看来,关系重于教育,情绪大于成绩。家长要看见“人”看见情绪。面临大考,适度紧张焦虑属于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调动身体能量,使人精力充沛,也有助于保持大脑足够的兴奋性,所谓“急中生智”。但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有没有茫然无序、疲惫恍惚的状态,有没有想要“尽快解脱”的心态。

2、过度关注你有没有?

关心陪伴是助跑者的职责,但一不小心就成了过度关注。吴老师列举了一些典型行为:唠叨不休,句句不离学习,事事都和考有关。这些话你有没有说过?“考得怎么样啊?”“考不上重点你以后怎么办?”“要抓紧时间,不要马虎”。实际上,唠叨是对考生的一种打扰,人在焦虑时候,亲和动机下降,不希望被打扰,即使是“安慰”的话语,也不想多听;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多保护,越到考前,越对孩子特别关注,不寻常的热情、过多的限制和事无巨细的“包办”,都让孩子因感到压力而烦躁;一些家长还习惯与人攀比,孩子成绩稍有起伏,就盲目请家教、买辅导书,并对孩子说“看看人家孩子,你是怎么搞的”。否定孩子的努力,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灰心至极,对孩子漠不关心,让他们无所适从。

3、这些你可以做到

找出现象,如何化解问题?吴老师建议,家长们要积极调整心态,做到以下几点并不难:首先,接纳孩子,期望合理。孩子的水平是客观的,家长要坦然接纳孩子的现状,不要盲目给孩子定过高的指标。父母的期望要让孩子认同。其次,不给孩子贴标签,家长常常给孩子贴上“厌学”“懒惰”“不听话”等标签,这些都是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再次,管理情绪。情绪本身是可以传染的,不少孩子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的焦虑,让自己放松下来,才能给孩子营造松紧适度的应考氛围。理解、包容孩子的适度宣泄,考前逆反也是焦虑的表现,孩子的压力要有个出口。家长一定不要与孩子发生对抗,可以等孩子情绪好时,做简单交流,父母之间也要避免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生争吵。最后,在饮食起居方面维持常态水平,营养均衡,合理卫生就好,不要迷信营养品,更不要大补特补。

4、送考陪考应该注意啥

不少家长关心送考和陪考该注意些什么?吴松年老师建议,尊重孩子已经形成的生物钟,考前晚上睡觉时间和平时基本一致,万一考前没有睡好觉也不去多想,顺其自然,不要放大失眠的感受。进考场前不要与孩子说这些话:“好好考,不要紧张”“咱全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啦”等。孩子考完出考场,不要追问孩子考得如何,尤其是第一场考试。

文字整理何平

新闻推荐

省政协调研组来蚌调研

5月25日,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率调研组来蚌,围绕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市委书记...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