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习空间 关注生命成长 蚌埠九中贯彻五育并举,探索融合育人的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的困境是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分类和人的全面、融合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美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首次明确“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
蚌埠九中因时顺势,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不断拓展与重构学习空间,主动以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指导耕读课程的开发,建构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跨学科、融五育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艺体发展,科学探索,亲耕劳作,服务社会,培养兼具传统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蚌埠九中“爱尚书吧”于2015年1月筹建,2015年6月正式开放,2017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最美校园书屋”。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的通知》,共评选出400个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经过市教育局、省教育厅遴选推荐,教育部专家评选,蚌埠九中爱尚书吧榜上有名。
一个读书的平台。学校打造“爱尚书吧”读书品牌,成立“慢教育”读书俱乐部,开展“书香校园读书节”、校际读书交流等活动。为了让师生利用好课间休息的碎片化时间,学校在教学楼层教室设置“图书漂流站”,作为“爱尚书吧”的补充。“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自由借阅,自主回漂,让学生和好书不期而遇。
一个文化的窗口。学校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走进书吧开讲,内容涉及文学、音乐、书法、淮河文化等,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社会与学校的育人桥梁,开拓了师生视野,促进着校园文化的提升。
一个展示的舞台。书吧是学校“竞美”课程成果汇报的小舞台,学校依托书吧开展经典诵读、“清明诗歌会”,组织演讲比赛,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竞美”课程汇报演出、“竞美”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评比展览等活动,搭建特长展示平台,让学生得到艺术和文化熏染。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书吧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少年蚌埠展演”、各级各类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等活动中崭露头角。
一个志愿服务的摇篮。学生是书吧真正的主人,学生志愿者负责书吧管理。每学期初,由“老志愿者”招募新志愿者。从招募方案策划、面试问题设计,到招募活动实施、招募结果审议,全部由“老志愿者”做主。周一到周五大课间活动时期,志愿者负责维持书吧秩序、归整书吧图书、打扫书吧卫生等日常管理事务。
“爱尚书吧”志愿服务的优良传统为“爱尚”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2020年7月17日,蚌埠九中爱尚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服务项目由校内延展至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机构和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其中与蚌埠图书馆合作的“爱尚·送画像”“爱尚·送春联”志愿服务活动已打造为品牌项目。2017年以来,“爱尚”志愿服务共开展活动8次,服务居民100余人次,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展示了九中特色,也培养学生“劳动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蚌埠九中是安徽省特色中学,近年来,在“竞美弘毅”校训的指引下,学校着力打造以美术、书法、健美操、田径为龙头的“竞美”校本课程体系,加强阳光体育活动、课外训练的衔接和联动,开展美育通识教育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
为进一步优化美、体育人,蚌埠九中利用原校工厂老旧厂房进行“微改造”,开发“竞美”艺体课程空间,既融入时尚元素,让旧址焕发新活力,又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学校的时代记忆,高效拓展了艺体课程空间。目前,作为“竞美”艺体课程空间一期工程项目的健美操室和书法教育基地已经投入使用。
在蚌埠市智慧教育发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蚌埠九中积极思考如何将特色教育与信息化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竞美”艺体课程空间配备智慧教学设备,利用视频、声音、图片等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艺体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体特色课堂的教学效率。
书法教育基地设有书法培训教室、书法名师工作室、书法沙龙等功能室,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学习交流,可集中展示省、市书法骨干教师的培训成果,是集书法教育、培训、宣传、展示、交流为一体的书法文化基地。
2021年2月2日,蚌埠九中被蚌埠市教育局授权书法教育培训指定学校,省书协主席吴雪、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丹丹为培训中心揭牌。省书协主席吴雪充分肯定了蚌埠九中书法教育基地推动“书法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对学校依托书法基地“达成教学相长,最终落实书法服务青少年的初衷”寄予厚望。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蚌埠九中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利用西北角2540平方米场地资源作为耕读实践基地,以基地为学习空间,积极播撒耕读传家“新种子”,打造五育融合的江淮耕读课程。2021年3月4日,蚌埠九中“江淮耕读实践课程”正式启动。
耕读教育宣讲。学校把耕读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宣讲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耕读课程“以劳育德——责任包干,磨练心智;以劳育美——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生态校园;以劳启智——生物教师参与种植指导,加强馆校合作,渗透江淮人文课程;以劳强体——学生在劳动中发力发汗,强筋健骨”的重要意义,学校面向起始年级学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耕读精神”耕读文化知识讲座,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在构建耕读课程发展格局上营造新气象。
耕读建设联动。学校陆续接待对口小学及大专院校来访,介绍蚌埠九中耕读基地规划和课程规划,共话耕读课程合作愿景,加强校与校之间的耕读建设联动,建立跨学段的耕读活动体系。近期,初三年级开展了“我和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走进蚌埠市博物馆,深入了解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本次活动是“江淮耕读实践课程”在拓展教育资源方面的一个开端,今后,学校将与蚌埠市博物馆建立紧密的馆校联系,有效有序开展研学活动,使研学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中的联动作用。
耕读课程初探。学校依托基地开展耕植劳动实践活动,并以耕读教育理念统筹学校课程,把耕读精神渗透到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志愿服务活动等方方面面。
近日,柯岩、方昌军、黄轶、秦莉四位老师分别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带来了四节各具特色的劳动课。柯岩老师“奉献社会·以耕促德”一课讲解了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理念,解读了耕读精神的时代内涵;方昌军老师的“劳动工具的使用”一课在蚌埠九中“江淮耕读实践基地”开展,同学们在方老师的指导下,认识了铁锹、锄头、耙等农用工具,体验了使用各种农具翻耕、起垄、点种等农耕过程。在发力发汗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健康的劳动观念。黄轶老师的“拆卸汽车轮胎”一课生动有趣。教师一步步演示汽车轮胎拆卸步骤,把枯燥的汽车构造原理融入生活,学生们做中学,学中做,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秦老师的剪纸课上,学生们手中纸随剪转,精美的图案跃然而出,尽情展现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理解。市教科所副所长吴徐汉从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劳动审美等角度对四位老师的劳动课予以了高度评价。
2021年清明之际,学校开展“品青团诵清明”耕读文化实践活动,把耕读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文化课程中。学校还把耕读精神融入“爱尚·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爱尚志愿服务队的活动形式与内涵,加强与市政公共场馆合作,引导爱尚志愿服务队成员以耕促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耕读课题推动。学校以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指导耕读课程的开发,邀请蚌埠市教科所吴岱峰老师为蚌埠九中“五育融合视域下耕读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作专家指导,为学校课程建设指出更为鲜明的方向。
学校将建立网上课题系统,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耕读课程申报子课题,打造耕读课程探究的纵横系统。一是纵向深入,以耕读课程激活五育融合。如通过课题研究与馆校合作开设农耕博物馆课程,结合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志愿服务课程达成“以耕促德”;以科学耕种,记录作物生长等达成“以耕促智”;在发力发汗的耕种中以耕促体;开设农耕绘画、书法展示等课程以耕促美;二是横向扩展,以耕读课程整合学科教学。学校将以耕读课程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隔膜,整合教学。课程将融合江淮地区地理、历史、文学等,建立以耕读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是整合推进,2021年,蚌埠九中被评为数据驱动因材施教——蚌埠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学校以建设“实验校”为契机,申请智慧设备支持耕读课程探索,把智慧学校建设与耕读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为耕读教育注入新活力。
蚌埠九中把五育教育方针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把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重构学习空间,让耕读精神在物化中彰显;建立既面向学生,面向时代,又符合校情的课程体系,让耕读文化在课程中扎根,启智润心,引领学生个体生命的鲜活成长。
新闻推荐
“抓葡萄出行”车辆驶上路面 蚌埠市出现第5个共享电单车品牌 总量控制的两轮赛道,为何开了新口子
“抓葡萄出行”车辆与其他品牌共享电单车一起停放在街头。“抓葡萄出行”车辆外观。本报记者陈瑶文/图...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