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地的文物走出蚌埠,让外地的“宝贝”走进蚌埠,多元化互动让蚌埠市博物馆不再“高冷”…… 看市博物馆如何让文物“动”起来

淮河晨刊 2021-05-21 09:26 大字

蚌埠市博物馆推出“双墩文化主题社教研学”活动。图为小学生在参观。市博物馆供图书画名家的“淮风墨韵”走进山西晋祠,清代外销的“宝贝”在蚌埠市博物馆就能一睹风采......近年来,随着蚌埠市博物馆展陈和宣介方式的创新,古老的文物不再一成不变待在展架上,而是一改人们印象中的呆板形象,变得越发鲜活。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正在成为新的热门“打卡地”。

今年的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那么,请跟随淮河晨刊记者,一起踏上博物馆奇妙之旅,探寻博物馆未来发展之路。

博物馆更接“地气”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有趣

上个周末,市民王先峰和6岁的儿子豆豆来到蚌埠市博物馆,开始兴致盎然地参观。

“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好看’了。冰冷的文物让讲解员用轻松的语言一讲解,好像也变得通俗易懂了。”因为当天,馆内接待了几个参观团,王先峰和豆豆跟随众人一路参观,边听讲解边逛馆,让他们对更多的文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看豆豆认真的模样,王先锋说:“博物馆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光看名字就觉得有趣,像‘我跟大师学陶艺’‘探绘双墩’等活动,我们也都报名参加了。”

多元化的互动和传播,不仅使豆豆成了博物馆的“铁粉”,也颠覆了王先锋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在他的印象中,博物馆是“冰冷”的,有着距离感的。可现在,王先锋对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觉得逛博物馆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发现之旅,观众像是“游离于时空之外的使者”,他形容博物馆“触手可及”。

的确,不论是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近年来蚌埠市博物馆都有了大幅提升。

第一次来到蚌埠市博物馆,很多人都会被博物馆的外观所惊艳。这座建筑外观取意于“大禹劈山导淮”,博物馆内部的巨大中庭巍然陈列着三具象类骨架,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神秘的蛮荒时期。在中庭上方,巨大的“Z”字形红色悬空走廊拉高建筑纵深,漫步其上,参观者可以纵览博物馆四维,仿佛步入时空隧道,在历史与现实间徘徊。而博物馆的所有展厅展陈都极力做到对美的追求,细化到一件文物的摆放、一个展牌的设计。

正是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蚌埠市博物馆屡获殊荣:2018年,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获评国家一级馆;同年,该馆的“七千年前的微笑”专题展入选国家文物局百项推介主题展览。

不过,令人颇有感触的还有博物馆的服务。博物馆正在尝试、探索用更有趣、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其形象变得更有亲和力,让市民和游客们报以更大热情。

“馆内有免费定时讲解,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蚌埠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不仅如此,博物馆还有一批志愿者,在业余时间也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文物。此外,博物馆还有一批特色活动,如蚌博大讲堂、文博大讲堂,邀请专家来讲课;文博进社区活动,普及文物知识,为市民义务鉴定文物;与学校开展研学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等。

去年,因疫情影响,蚌埠市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达到30万左右。今年元月截至目前,蚌埠市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为10.07万。

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魔墙”无死角看文物

在蚌埠市博物馆内,有一块黑灰色显示屏格外引人注意。这便是去年博物馆引进的“魔墙”。

“为了丰富市民朋友的参观体验,让文物信息‘飞出大院’,让文物内涵‘浮出水面’。蚌埠市博物馆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出了一台全新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工作人员介绍,“魔墙”是互动魔法墙的简称,又称雷达互动触摸墙,是一款实景造型与多媒体内容相结合的互动展示墙产品。当参观者与墙面进行肢体触碰互动时,静态的造型墙将呈现出梦幻的效果。它会不断变换和滚动各种数字化藏品的图片,能自动推荐最受欢迎的展品,根据藏品的年代、颜色、类型等持续不断地展示展品。当参观者与其互动时,魔墙的背景和未触碰使用的屏幕空间仍在改变和展示数字馆藏的丰富内容。

工作人员点开一张陶碗图片,通过触摸旋转,展示着碗的内部、底部等通常看不到的角度。与此同时,系统还能够自动进行区域分配,在多个用户同时进行触摸操作时不互相干扰。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寻宝探索等交互形式提升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参与度。

据介绍,当观众靠近“魔墙”,点击喜欢的任一藏品,图像将变大弹出,显示更多的藏品信息,例如文物名称、详细描述、藏品年代、类型、展区位置、点赞数等。每件文物都有不同角度的照片,可以从顶部、底部、侧面等多个角度放大观察文物的细节。感兴趣的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下载文物资料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

对于这种新的博物馆参观方式,不少市民表示:“真不错,图文并茂,更容易让人持久记忆。”

让馆藏资源“动”起来为博物馆注入新鲜活力

在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参观《风从广州来——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该展是由蚌埠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联合主办。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让馆藏资源‘动’起来,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交流’起来。”蚌埠市博物馆馆长季永表示。

这些年,蚌埠市博物馆一直积极的探索、尝试。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今年四月的“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特展,由南京市博物总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主办,蚌埠市博物馆与北京、南京两地四家文博单位承办,展览讲述600年前“太祖称帝、永乐迁都”的戎马往事。今年3月25日,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美术馆)和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的《传承与新变—长三角青年书法精英对话展》,让书法爱好者大开眼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5·18”世界博物馆日,5月8日,蚌埠市博物馆与晋祠博物馆联合推出《唐风华彩——晋祠博物馆唐代名碑拓片展》。

这样多的交流展览为蚌埠市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超高人气,不仅吸引了本地参观者,很多外地游客也纷纷赶来。

为了让馆藏文物流动起来,蚌埠市博物馆也计划将馆藏的古代书画送到了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山西晋祠博物馆等,通过馆际交流合作扩大蚌埠市博物馆的影响力。

同时,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蚌埠市博物馆正在策划制作蚌埠革命史特展,展览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即将在七一、十一期间对外开放。

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这一主题,博物馆面向未来将是多重挑战。“面对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博物馆在加强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今年馆内将做一系列数字化提升,包括文物保护、社教服务、数字化应用等,这个项目完成以后将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季永说。

新闻推荐

办好重点提案 推动自贸区建设发展

本报讯(记者贾铁成)5月19日上午,市委书记领衔督办市政协重点提案工作动员会召开。市委常委、秘书长高尚出席会议并...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