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书 □张效永
这几日,迷上了《山海经》。每日下班,十点之后,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读上几页《山海经》,一边读一边标记,沉浸在这本上古奇书的珍禽异兽和神话传说中,就像无意间撞开了一座上古时代的宝藏,痴心如醉,无法自拔。
还记得以前,一听说身边谁在研究《山海经》,总是既崇拜又疑惑,并投以不可置信的目光,因为《山海经》在我的心中始终都是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存在,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奇书。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2018年春节,当时为了探寻华夏文明、淮河文化的起源而在书店与之相遇,但也仅限于从书中找到大禹治水的神话和“淮水出余山”的记载,就浅尝辄止了,随后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沉寂了三年。直到前段日子,看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屡屡提到《山海经》,才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研读,谁料竟如获至宝,一时爱不释卷。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享有极高的荣誉,被誉为“失落的天书”,居“上古三经”之首,系万经之源。其成书年代太过久远,作者不详,且很多记载无法考证,甚至就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现代学者均认为《山海经》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积累,由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来源相叠加而写成的。
《山海经》全书原共22卷,现存18卷,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分《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通篇记载约40个邦国,550余座山,300多条河流,100多位历史人物以及数不胜数的神怪蛮兽。翻开经书,就像观览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画卷,囊括了历史神话、天文地理、部落民族、宗教民俗、医药物产、虫鱼草木等方方面面,既是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源”。
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九尾狐是众所熟知的上古神兽,说青丘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长着九条尾巴,发出的声音就像婴儿的啼哭声,很凶猛,能吃人,但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受毒气侵袭。这是九尾狐最原始的形象。上古神话演义中都将九尾之狐视为太平之瑞。
先秦《涂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其实,这段神话传说就出于蚌埠涂山。相传,大禹治水来到涂山,已三十而立还单身一人,大家都很为他着急,纷纷劝说他该娶妻安家了。大禹说:“我该娶妻时候,一定会有某种征兆”。一日,夜幕降临,大禹行走于涂山南坡的古道旁,身后响起“刺啦、刺啦”的声音,回头一看,一只雪白的九尾狐正跟着他,好像似曾相识一般,毫无怯意,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可爱极了。就这样一直走,走着走着,它就跃身钻进了山洞。大禹很不舍,在洞口久久等待,却不见九尾狐再回来。第二日,大禹在前一晚遇见白狐的古道上,遇见了年轻貌美、才华出众的涂山氏国首领女娇,两人一见钟情,遂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美满姻缘。一年后,女娇生下了启,启长大后,建立了第一个文明古国夏朝。故有“夏之兴也以涂山”之说。也有人说女娇是九尾狐的化身,被视为部族兴旺发达的伊始。这个传说后被收录于《吕氏春秋》中。至今,在涂山东北坡的密林之中,仍有一山洞,洞中常有狐狸出没,就是传说中的白狐洞。
凤凰
《山海经·南山经》中有一上古神禽,地位在九尾狐之上,并且自古至今都位于神坛,那就是百鸟之王凤凰。经书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我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德义礼仁信”五字,或许正是当时古人的价值观和做人准则。根据传说,凤凰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来,雄鸟为凤,雌鸟为凰。话说丹穴山中有一种形状像鸡、身上长有五彩斑斓羽毛且花纹像文字形状的鸟,它的名字叫凤凰,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学,背上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这种鸟进食从容自如,载歌载舞,悠然自得,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安宁。
传说,凤凰死后,周身会燃起大火,它会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称为“凤凰涅槃”。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一种勇敢奋斗的坚强意志,现常用来比喻一个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人世的磨难洗礼之后,获得脱胎换骨般的改变,从浮躁、消沉、死灰一般变得成热、稳重,人格更加坚强,精神更加独立,人生更加精彩。还记得去年,带五岁多的女儿去看电影《花木兰》,女儿对电影情节都不甚理解,唯独记住了花木兰化成“火凤凰”的剧情,一直念念不忘。“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花木兰》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编的,又称《火凤凰传奇》,就采用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
今日蚌埠荆涂二山与凤凰也颇有渊源,荆山有一池叫“凤凰池”,据清嘉庆《怀远县志》载:“玉峡东南有池,深一丈,名曰‘凤凰池’,相传有凤栖集,故名。”涂山有一泉叫“凤凰泉”,传说涂山西峰南麓婆婆洼的凤凰尾有一泉水清冽甘醇,晶莹如玉,因引来凤凰栖此喜饮泉水而得名。相传,凤是古涂山氏国的图腾,“禹娶涂山”,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氏族和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氏族融合成了汉民族,故“龙凤呈祥”与涂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王母
提起西王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游记》《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故事中王母娘娘那雍容华贵的仪容,我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但事实上,西王母并不等同于王母娘娘,在《山海经》中,她最早的形象带有显著的动物特征。《山海经·西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说西王母居住在玉山,她形貌像人,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样的牙齿,善于长啸,蓬散的头发上戴着首饰,她是掌管着天上灾疫和五刑残杀的神。她的南面有三青鸟,专门负责给西王母取食。这就是西王母最早的形象。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西王母的传说几乎贯穿了整个神话世界的始终,经常频繁出现,随着人类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类对教派信仰的变化,西王母也由妖兽逐渐演化成女神仙,又不断趋于完美,到宋代才衍化成大家现在所熟知的神话中的王母娘娘。
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仙。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神,西王母曾派遣自己的弟子九天玄女前去支援黄帝,最后取得大胜。虞舜即位后,西王母又遣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长生不死药,结果被嫦娥全部服下,才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最后孤独终守广寒宫。到了《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已变成了一位高贵的天帝之女(天帝就是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众神之主”)。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之初便把西王母奉为女仙之首,主宰阴气,因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又称为瑶池金母、瑶池圣母。
到了宋代,宋真宗开始祭祀玉皇大帝,并把他尊奉为诸天之主。宋朝的很多神话小说、野史笔记将此观点大肆渲染和广泛传扬,玉皇大帝逐渐被民间所接受,这时候,昊天上帝已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宋元话本流传玉皇大帝是由凡间俗子修炼飞仙成道而来,其姓张,名百忍,有女儿云云,更有“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传说。玉皇大帝不像昊天上帝那样是上古时代开创的神,带有浓浓的俗世色彩,反而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既然凡间帝王都有儿女,天帝自然也应该有。至此,西王母摇身一变成了与玉皇大帝对应的王母娘娘。实则,在老百姓的心中,西王母衍化成了王母娘娘,东王公衍化成了玉皇大帝,无论是西王母与东王公,还是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无论如何演变,相信都曾丰富过古人的精神世界,以致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和追求,何尝不是一种所得。
阅读《山海经》,其内容无论是传说还是现实,都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蕴含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经过时间的晕染,早已渗透在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生活里。这些优美如画的诗意经典,营造出了宝贵稀缺的美好意境,必将成为治愈人们精神焦灼的精神寄托,使我们的灵魂都能诗意栖居。
新闻推荐
5月9日下午,在蚌埠社会(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3岁大的小萌萌已能够爬坐自如、倚墙站立了。见到有生人出现,她下意识躲...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