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在,魂在,瓷自在 北大培文蚌埠实验学校 王笑涵

淮河晨刊 2021-04-26 09:41 大字

瓷器,集中华文明之大美。从瓷器中,可以看到玉器时代的玉器之洁,青铜时代的青铜之坚,石雕、玉雕的拙朴之美,书法、绘画的变幻之美……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有器皿的美感,艺术和手法,几乎都融入了瓷器。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瓷器两者兼具,在光洁如玉的物质形体之外,还用一种隽永的诗性方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韵,深深地浸染到中国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让个体的生命,在悲苦多于欢乐的人生中尽可能多得沐浴向上的情绪。

瓷器,从猎猎的火焰中来,带着他独特的美感,让人痴迷于它的魅力。烧窑制瓷是守窑人一生的技艺。用力揉搓泥团,原本软趴趴的泥团逐渐开始有了韧性。一只手快速转动拉坯机,另一只手灵活地改变着泥团的形状,不一会儿,一个坯就成型了。守窑人的工作中,烧制是最费神的。不间断地加柴,有时加大的,有时加小的,有时缓缓地送进去,有时迅速一扔……接下来便是耐心地等待,便是制瓷成功了。一个优秀的守窑人,一生中最离不开的便是坚守,甚至用尽他们的一生。正因为守窑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制瓷工序,才让惊世的瓷作诞生。

瓷器,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忆。它有火的刚烈,水的幽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每一件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让人仿佛看见他们与高人悟道,听到他们在松风中歌唱,以及听见泥土的呢喃,看见火的舞蹈。

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禅意,可这禅意又能否降去时下活在极度商业化、碎片化的世界里人们心中的焦躁呢?制瓷业越来越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守窑人放下对瓷器的一片痴心选择速成。这一现实叩问着人心:面对传统文化的延续,面对苦苦坚守的痴心与匠心,我们到底应该守还是变?于瓷器而言,如何不再停留于“过去的辉煌”,如何重振瓷国之雄风?

文化需要传承和守望,但不能故步自封。是不沉浸在过去的文化辉煌中,是顺着过去的文化脉络,找到新的发展之路。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要在守中求变,和谐共生。用自己的智慧为其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玉不琢,不成器”,凝视瓷器,仔细聆听。仿佛可以听见由远处而来的迟缓的脚步声。瓷器有它的生命,也有它的精神。倘若你放弃瓷器,瓷器落地而碎。最初伤害了它的人,纵然是忏悔,倾力修补,也不能复原一颗完好的心。因此,请不要负了瓷器。请用你的一片痴心,为它未来的发展护航,与它一起成长。

我想,瓷器是一种中国的艺术和文明的象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瓷器极具代表性,从国粹到国礼,它的魅力令无数人折服。俗话说:“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瓷器带给中国人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只要常怀一片痴心,有着想要呵护瓷器的灵魂,瓷器就会常在,且接着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下更壮丽的华章。

指导教师:殷广善

新闻推荐

交警四大队收到一封来自蚌埠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感谢信 “安全网”守护特殊学生出行安全

交警部门为消除校门前安全隐患,施划黄色网状线。交警部门供图近日,蚌埠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前多了一幅黄色网格状...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