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的故事 刘彬彬
许多事可以忽略不计,但有些事却不能轻易忘记。
比如捐书。
作家书屋有了,但硕大的书架不是装门脸的,需要书籍填满。书从哪来?购买的同时我也想让大家“献点爱心”。书屋以后就是大家的地盘了,每人捐上一些书相当于在自留地里种上几棵菜。也是个念想!于是,我就在微信群说了这件事。倒也不是鼓动,多少不限,100本不多,一本不少。目的是: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玩得别致一些!
话说过只几分钟,群里就热闹了,“10本”“20本”……响应者让我有点小激动:一件小事,看得出大家“我爱我家”啊。不承想,这只是前奏,我发现“小窗”在抖动。文友张岩找我说话:“我捐200本。”
200本?说实话,我真不好意思马上说“谢谢”了,数字有点大了。虽说张岩开过书店,存书不少,但那每一本书都是他花钱进来的啊!更何况,张岩当时身居徐州,那几天气温骤降,冒着严寒专门回到蚌埠捐书真有点不太方便。考虑到这些,我便犹豫地回他:你这么远,到时再看吧。张岩倒也没任性,只说,好的。他哪里明白我话里有意,心有婉拒呢?
不承想,两天后张岩就回蚌埠了。当时我正在午睡,接到他电话时,他正在仓库给书打包。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么冷的天,张岩手脚冰凉地在乌黑的仓库里翻书、找书、捆书、运书,最终为了捐书!我还好意思午睡啊,恨不得马上赶过去帮他。让我释然的是,张岩的一句话又让我如沐春风:“徐荣来了,在这帮我呢。”徐荣?关键时刻文友徐荣出现!此处必须有掌声……
徐荣也是一位热心捐书文友。但她家中适合的书少,她便事先与张岩取得联系,从他那买了15本。因此,她是最先知道张岩回来的人。也是几乎和张岩同时到达仓库的人。当然,他们也是最先将书送到作家书屋的人!
那天中午,两个人忙了有两小时,成果巨大:一身的灰,一脸的汗,还有十几捆打好包的书!徐荣向我“抱怨”:漂亮的俺,抹得像猫猴样!而张岩原本就多有不便,捐书还要用力气换。下午捐书现场我当即表态:不和你炸两个雷子是说不过去的!
张岩的习惯动作是一耸肩:开心,玩!
说到捐书,还有一位朋友需要特别一提,那就是李家富老师。摄影家,原先是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我当编辑那会就是他把我带入摄影圈的。老兄对我宽厚,人前人后常常夸我,这使我在摄影圈游刃有余,约起稿来十分方便。对我的工作支持很大!我退休后安心于作家书屋的事,一天家富老师电话找到我,说他有不少摄影方面的书,都是过去的。现在买都买不到。他想捐给书屋。问我可行?我说,一千个行!一万个行!家富老师笑了,那好,我整理好后联系你。几天后,李老师和他的夫人王凤玲老师开着车来到了作家村,车上是他们整理好的几捆书。我看了下,时代烙印和历史记忆清晰可见。这些书都是李老师年轻时学习摄影的宝贵资料,有些书年轻的摄影人可能闻所未闻。为了让摄影人来到书屋后能很快看到这些,我特意选了几本放在书架的醒目处。事后,有人说我:人家捐书都是受捐方帮着拉车,你还让李老师自己开车送书,有点太“那个”吧?我说,“那个就那个吧。有机会我请李老师坐坐。”这是瞎客气,都知道的,李老师不烟不酒。感谢他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捐的书好好保存下来。
生活就是这样:记住的不一定都是大江大河,有些事看似“鸡毛蒜皮”,但因为出于真诚、发自内心,就有了动情的记忆。
新闻推荐
愉快的寒假开始了,我先去探望了我的奶奶,推着她在小区院子里散步。我还包了很多饺子送给他们,爷爷奶奶直夸我懂事、...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