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式住宅加装电梯有章可循 □梁正

淮河晨刊 2021-01-25 08:41 大字

一个按钮,就解决了爬楼的麻烦,对于不少市民来说,电梯已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仍有不少老旧小区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楼栋没有电梯,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珠城,随处可见20多年房龄的老式居民楼,里面居住的老人不少,因没有电梯,上下楼成了很多老人心头的痛,有些老人甚至被逼成了“宅老族”,一周仅出门一两次,对此,有许多老人表示出安装电梯的意愿。不仅老年人需要电梯,年轻人也有期望。老人下不来上不去,谁来照顾呢?自然是孩子们。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住7楼,她的孩子们(也50多岁了)轮流把她连轮椅一起背下来,在小区散步后,再背她上楼。老人的孩子们自然也希望能有电梯。由此可看出,老小区该不该加装电梯,实际上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种诉求转化为现实。

有人会说,老小区无电梯,可以换购新建住宅啊。这个主意谁都想得到。可是换购新房,没有站着说话那么轻松。一要有足够的钱,二要有硬朗的身板。有几位老人算过一笔账。假定能换购成功,也要多付出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的资金。这对于大多数退休老人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七八十岁的老人,很怕搬家,搬一次弄不好生一场大病。而且老人们有念旧心理,在一个小区住久了,与左邻右舍有了感情,就不想挪动。

目前的争议,主要源于成本分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电梯从道理上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公共设施,但与新建高层小区早已将这项成本算入房价不同的是,建于二三十年前的老小区并无这项预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要装电梯,按照谁受益谁埋单的原则,成本似乎只能由小区业主来承担。麻烦的是,不同的业主对于小区安装电梯的受益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相对高层住户,低层住房对电梯的使用就较少,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再比如有些老人身体很健康,把爬楼梯当成一种锻炼,根本不用电梯。这种情况下,平均分摊费用显然不合理也不公平,不平均的话又该如何明确分配标准,同样是个难题。

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事实上,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社区,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某一项公共事务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只能追求一种整体上的公平。而这种公平,一方面要靠社区成员的民主协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引导。显而易见,老小区究竟该不该安装电梯是由实际需求决定的,而不能成为简单的“举手表决”,因为一些人不需要,而忽视了另一部分有需要的人的声音,只是在成本分担上要有所区别。老小区安装电梯,毕竟属于公共事务,如果没有政策引导而只有民间协商,则难免流于利益之争,很难付诸建设性的行动。

老小区安装电梯在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早已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办法和标准,但这项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在蚌埠市推进缓慢,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这是应该及时补上的一环,对政策补贴、业主出资分摊标准、申请审核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从而使得老小区加装电梯有章可循。政府及社会各界把它当作一项重大的民生实事来办。只有业主平和协商,社区主动引导,政府全力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媒体紧密配合,任何一方都不做旁观者,老小区加装电梯这项“民生工程”,才能顺利起步,积极推进,最终实现让居民满意的良好效果。

新闻推荐

□记者手记 来过个不一样的寒假吧

1月23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学校监测组发布《关于全市学校期末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明确要求1月25日起,...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