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阅评摘要

蚌埠日报 2020-12-31 09:06 大字

都说“吸引眼球易,打动人心难”,这则关于眼球的文章,却实打实地让人动了心。

毫无争议,这篇报道的开头很出彩。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对话、有场景,不足100个字,个性化的开头像电影一样,节省了大量笔墨却渲染出了悲伤的氛围。说故事的人继续调动一切因素,让这则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而且“剧情”不断起伏,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绪。

讲好新闻故事是记者需要不断提升和锻造的能力。说好故事,也是记者和读者在心理上的一次对话,我们必须知道读者想要看什么,喜欢看什么。新闻报道里人有他们的动作、语言和感情,用什么报道方式让他们的生活状态唤起读者的兴趣,赋予报道更多的人情味,让读者和我能够对一件新闻事件共情,这是我该努力的。

融媒体采集中心陈瑶

河南日报通讯作品《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紧扣乡村振兴时代大主题和当下三农工作热点问题,讲述了平舆县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三产融合共进之路,读完直呼过瘾,“新、活、好”贯穿全文,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又一生动实践。

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用心打磨的。蚌埠市三县处处都有三农方面鲜活的题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深入践行“走转改”,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多用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多看多想多用心,抓住细节不放松,多抓“大鱼”、“活鱼”,让作品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

县域新闻部年福烨

从得知信息到当即邀请专家团队、当天采访市县镇村各级干部,如果不是提前谋好篇、布好局,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采访这么充分,更不要说能够在第一时间抢抓发稿时机,这背后其实是记者精于业务、善于琢磨、熟悉所跑领域的体现。

以优秀作品为鉴,给我的启示是,一定要长期关注、紧盯不放,一定要提前谋划、超前布局,一定要把握关键、客观准确,一定要精雕细琢、更加鲜活。遇到好的线索尽量多问几句,多关注一段时间,从中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要多熟悉所跑领域,对可能采访到的人保持长期稳定联系,对可能采访到的事尽量处处留心。要多学习优秀作品,特别是要学习借鉴优秀新闻稿件的写作方式,把有价值的线索带到一线写、走近现场写,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融媒体采集中心顾楷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摄影作品《传递光明》,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小”新闻也能找到好线索。

如何学以致用?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将有意义的新闻做得有意思,将有意思的新闻做得有意义。摄影报道应该抓取有意思的细节和瞬间,达到一图胜千言,这就要平时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发现重大题材下的感人瞬间;而在平时拍摄一般的新闻图片时,要思考拍摄内容更高一层的意义,将图片的内涵思想拔高,敏锐捕捉“小”新闻中的好线索。

其次,需要广泛深入基层,一边在采访中发现新亮点,一边策划更胜一筹的选题,一边思考拍摄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如何克服困难,达到最完美的呈现。

融媒体采集中心陈昂

《警惕提笔忘字之后的沙漠困境》聚焦当下网络时代出现的过度使用手机电脑,以致语言表达受困这一问题,是一篇值得回味的评论佳作。

这篇评论采用点睛式标题,直截了当,观点明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标题直陈观点,但表达上并不生硬刻板,将“语言表达匮乏”称之为“沙漠困境”,使标题严肃又不失灵动。

选择“提笔忘字”这一小切口,我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问题,开篇即有很强的代入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语言表达匮乏”的问题,最后更深入延展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宏大主题,过渡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那种陌生的疏离一路从手指麻痹到嘴唇,再从嘴唇震撼到大脑:到底该嚅嚅而言些什么呢?”“‘呵呵’还是一个孩子,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让它背锅。”这些鲜活的文字,活泼俏皮,接地气,让人读来饶有兴趣。

副刊评论部司从建

新闻推荐

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提前做好设备检修和物资保障 环卫部门启动雨雪冰冻天气应急预案

12月29日,淮河路人行天桥,蚌山区环卫所组织人员对桥面积雪进行清理。记者刘晨摄本报讯(记者吴媛媛通讯...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