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东站竟藏一座日军碉堡 日军占领蚌埠后即建,用于扼守津浦铁路

淮河晨刊 2020-12-25 08:56 大字

隐藏在长淮卫镇东站社区民居中的碉堡墙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弹痕窄小的钢门厚度竟达两厘米外观呈扇形的射击孔□本报记者张建平文/图

21日上午,热心市民向文物专家赵兰会报料:长淮卫镇蚌埠东站附近发现一座战争时期的碉堡,请文物专家现场勘查!

记者获悉后,即驱车与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正高级研究馆员赵兰会以及报料人朱明才齐赴长淮卫镇。长淮卫镇东站社区书记王霞早在此等候,她带我们绕过几排工房,一座两米多高的圆形建筑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座圆形建筑以灰砖环砌,水泥灌缝,顶上覆盖一层约30厘米厚的混凝土。建筑北部和东南开了两扇窗,西部接建了院墙,南部借墙搭建一座低矮的瓦房。王霞介绍,这一片原是蚌埠东站老工务段的铁路工区,还留存着几十年前的工房宿舍等。她自小住在这里,没觉得这座灰房子有多特别,好像也听说过碉堡之类的,也没往心里去。最近经人提醒,她再仔细琢磨,越看越像个“碉堡”。

担任经开区效能办副主任的朱明才,在文明创建基层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觉得可能有一定文物价值,对爱国主义教育有帮助,就向文物专家赵兰会报料,并一起来到东站社区。

“这就是一座碉堡!”赵兰会说,这样的圆形建筑比较特殊,直径五六米,高度约2.5米,几个关键细节证实其军事用途:“你看,现在露出的几面墙体都有扇形的射击孔,有的开口较大,外口有十几厘米高、四五十厘米宽;窄的射击孔宽高只有十几厘米。”两扇窗户明显是后期改造的,把原来的射击孔扩大,变成了窗户,便于采光居住。灰砖墙体用水泥砌护,砖面有些剥蚀,但水泥砌缝依旧坚硬。在碉堡的正南偏西的方向,开了一扇小门。

“从这扇门的门边可以看到,墙体厚度达到50厘米,一般子弹是打不穿的。更为典型的是,这扇门宽不到60厘米、高不过160厘米,却是用两厘米厚的整块钢板焊制的,是真正的防弹门。”整个钢门满身锈迹,上方正中还开了一个十厘米见方的观察孔,孔后还有块活动钢板可以推拉,用来打开或封闭观察孔。从孔内可看到,碉堡内散放着住户的一些杂物。

“你再看碉堡的位置,正是一处高地,向南就是开阔的蚌埠东站站场,碉堡高出站场五六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碉堡北部的地面相对也低两三米,是一处制高点。”赵兰会观察。王霞介绍,碉堡周围原来地面没现在这么高都是后来垫的;东侧原有一口压水井,周边几百米的住户日常用水都靠这口井。

记者一行在现场查勘期间,周边居民也过来好奇围观。赵兰会向一位老人询问情况,老人姓葛,是铁路工务段的退休工人,今年已91岁高龄,看起来像六七十岁的:“我就出生在此地,1938年,我9岁时,日本鬼子打到这里,建了这座碉堡。”没想到老人家是这个历史建筑的见证者,“我十二三岁时,还在碉堡周边挖过沟。”当时,碉堡南就是津浦铁路长淮卫站,是蚌埠东部的门户。驻守长淮卫站的日本军队拉伕干活,住在附近的他也被拉来干活。居民们说,解放后碉堡周围成为铁路工区,建了工房、职工休息室、宿舍等,逐渐把碉堡包围,这座战争遗物也被铁路职工改造,把枪眼扩大成窗户,变成了民房。

赵兰会介绍,蚌埠市是津浦铁路大站,近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碉堡炮楼等军事设施较多。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绝大部分军事设施已拆除,仅有极少偏僻地区和较早定为历史建筑的军事设施尚存。目前蚌埠市还有一处炮楼,是淮河北部曹老集镇津浦铁路与北淝河交会处的“周台炮楼”。这座碉堡与北淝河边的“周台炮楼”南北呼应,分别扼守津浦铁路的南北要津,军事价值非常高。同时,也是日军侵华在蚌埠留下的铁证:“1938年2月日军从临淮关、凤阳、长淮卫等分几路攻入蚌埠,这里正是长淮古镇,也是津浦铁路一个站点。为了控制该段津浦铁路,就选择这处高地建了这座碉堡,当时也可称炮楼,因为高出周围数米。”

赵兰会介绍,这座碉堡结构比较独特,之前在蚌埠地区发现的三座碉堡有两座圆形、一座方形,这个碉堡跟怀远老西门夹山口碉堡、荆山南碉堡一致,都是圆形。不同之处在于怀远的两座碉堡都是七到九米高,看起来比较高大;这个相对矮一点,灰砖环砌,水泥灌缝,非常坚固,这一特点也丰富了此类建筑遗存的样式类型。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选址在铁路边的制高点,与怀远碉堡扼山控水不同,这座碉堡是为扼控铁路而建,当年建造时地基必定较高,视野开阔,可以监控铁路、站台及周边安全。是当年侵华日军“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全面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侵华战略的一处实证。具体到这处建筑,无论是地形地貌、坚固墙体、表面弹痕、厚重钢门等,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下一步可把蚌埠市几处碉堡整体规划、集体申报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保护抗战历史遗存、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抗战精神等,都将会起到一定作用。”赵兰会说。

新闻推荐

周末有雨水洗尘 跨年有强冷空气 这个冬天确实偏冷

本报记者陈瑶最近,虽然冷,但大家还是连续享受到了阳光的“关照”,冬天对我们还算是手下留情了。但从本周末开...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