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小康之路上 □谢曜尧
这题目要是搁十几二十年前我能絮絮叨叨码出几千字的流水账来,无它,那会儿生活刚宽裕起来,吃的喝的住的手底下用的都在变,快速的变化,又因为这变化来的太突然、太快,让人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透着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所以感受弥深、记忆弥远。
2004年我家108升的老美菱冰箱再次制冷失灵,我爸说“都使了十四五年了,要不再拉去找人修修,灌一次氟利昂还能再将就年把时间呢”,家里一合计,得!甭费那个劲了,其他地方省省,咬咬牙置换一台吧。等新添置的168升三开门冰箱到了家,总觉得家里凭空添了很多东西,似乎小小的厨房都盛不下它了,说起那会儿的新鲜劲,晚上上厕所都要拐到厨房里看看、摸摸。家里来个邻居串门儿都要请人家到厨房里瞅瞅——看,新买的,一点儿声音没有,制冷特快……现在看起来像笑话,可当时就那样。那种物质生活乍一得到满足的时候,心里面是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欢欣。
我父母常说“我们那会儿家里东西都是修到不能再修才考虑换新的”,又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话我上中学那会儿还有体会,不说别的,就看身边同学穿工装裤、劳保鞋的大有人在。作为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来说,其实我们这一茬七零后八零初在生活上挺容易满足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远低于接茬的那些人。
不知什么时候起,于物质生活上很难再找到当初那种满足与惊喜。年初带孩子去南京她姑姑家,长大了的小鱼儿已经学会了比较,总是嘟着嘴和我提要求“南京小学生书包都是带反光带的”、“南京小孩都有平衡车”、“姑姑家还有扫地机器人呢”,“好,回家再买,你考得好我一定买”——我记得我这个年岁和我爸去上海送货,看见人家小孩有小自行车骑,我回来提了一次父母都面有难色,从此不再提这茬事,免得父母为难。现在的小孩子因为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已经不需要再学会这种察言观色的本事了,出于本性,缺什么要什么、什么好要什么,相比她(他)的长辈,物质生活的丰裕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现在的孩子看问题、想事情的方式,当然,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尽管我们对物质的需求已慢慢看开、看淡,不像年轻时那么浓烈。见微知著,在书本上学了几代人的“小康生活”不知不觉中真的到来了。
上个月出差去厦门,在厦大思明校区那儿呆了个把星期,从年初的疫情防控开始一直很少出差,这也算出一远门了,当然得给家里老人孩子带点东西回去。走遍了住地周边的大小超市、商店,惊奇地发现,原来厦门有的我们蚌埠全能买到,思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好,干脆,去猫街那儿给孩子买了一套皮皮猫玩偶,再去鼓浪屿给老人带几盒“董小曼”的鲜轧牛乳块,剩的时间逛书店去,厦大边上的先锋书店好东西可不少。
返程的时候,光是顺丰快递的运费就花了六十多块,绝大多数都是书,有给小鱼儿买的《米小圈画本》,有给老人买的闽南家常菜,还有给家里买的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和易中天先生的一些随笔小册子,大人孩子都能看。而今一家人在饭后的闲暇时光里翻翻书,听小鱼儿煞有介事地说她改编版的《鱼羊野史》,时间轻松而惬意地流过,我觉得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幸福,在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享受,不亚于我们当初在物质层面的欢愉与喜乐。
我不记得是哪位先哲曾说过,人的幸福可分为几个层次,物质的满足是最基础的一层,其次是精神的满足,最后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我相信我们今天生活变化的轨迹便是走在这条小康之路上,我相信沿着这条大道一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物质的、精神的乃至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我能看见、我的小鱼儿能看见、所有在这条大道上奉献与付出的人都能看见!
新闻推荐
依托产业联盟平台 建立双向交流渠道 蚌埠市将动员组织高校专家赴企业挂职“科技副总”
本报讯(首席记者顾楷通讯员花松涛)日前,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蚌埠市将建...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