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帮助老年人分享智能化红利 □辛有光
得益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如今智能生活加速推进,丰富多彩,日新月异,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广受青睐!例如用智能手机“网约打的”;上公交车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应答“扫码成功”;去医院可以提前预约挂号;支付钱款可以用手机操作,不用去银行;到菜场买菜按一下手机可一次完成结算,就是晨起在路边小吃摊要一份油条、豆浆,临走对着二维码扫一下也不用付现金。现代智能化技术带来的快节奏,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使生活更舒适、更便捷,这是世界性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的社会进步,也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生活加速推进的今天,社会群体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为此感到困惑,在各种智能设备面前因“不熟悉”“不会用”“不敢用”而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常常带来许多烦恼!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无法出入小区、无法上公交车,十分尴尬。近期,蚌埠市企事业单位退休老年人退休金并入社保银联卡,不少老人因银行自动取款机不会使用,仍因循守旧地到银行大厅取号排队等候去柜台窗口支取。到医院就诊,有的老人由于不会用手机提前预约挂号,只能站在挂号机前等候导医帮助。笔者曾听同住一个小区的老年人抱怨:“今年银行发行的定期国债紧俏,年轻人都在家用手机抢购,自己不会,只能提前一小时到银行门口等候开门,前后排队的都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等银行8点开门8点半营业,在窗口买到的只有三四个老人。大部分都被年轻人在网上抢光了!”老人一脸的无奈。
看来,智能信息化在绝大多数银发老人朋友面前这是一道难于跨越的“数字鸿沟”。据民政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亿,其中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已被智能生活“边缘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老年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在国庆中秋两节前就读到媒体的相关报道,包括《淮河晨刊》记者写的。
如何帮助上了年岁的老年人尽快解决因智能化信息化带来的许多生活难题,关键是解决好对老年人的情感问题。老年人年岁大了,反映迟钝,脑子不够用,尤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一些老人,大多因年轻时家庭生活拮据受教育不多,文化底子薄,认知能力差,接受新生事物难点多,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网络高科技带来的新变化、新格局不相适应,常常望而生畏,心存顾虑。对于这一点,社会要给予充分理解,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去鼓励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方方面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把它纳入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重要内容。切不可因为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跟不上而把他们当成累赘,更不能因此而歧视他们,把他们挡在智能信息时代的大门外。
说到这里,笔者想说说8月份在手机上看过的一段对待老人的短视频在心中带来的隐痛始终挥之不去这件事。视频反映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乡下老太太进城乘地铁去看望打工的儿子,因没有健康码被挡在地铁进口的门外,她怎么哀求保安都不能“通融”,老太太心急如焚,一屁股坐在地上便嚎啕大哭。防控,把住健康关很必要,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也许识不了几个大字的老人来说,不让进地铁站,就等于突然在她面前有一堵高墙把她挡住了。防控再重要也不可如此对待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我真不懂,什么叫人性化!我为老人的无助而心痛。在网上有人发议论说老太太装疯卖傻,没文化。把老人当笑话看。反过来,他不好好想想,墙的那头是老人这一代人用毕生之精力通过奋斗才换来的新世界,而墙的这头这群因岁月变老的老年人因跟不上时代而被抛弃,他们的心里有多痛!笔者近来在媒体上谈到,有人把不懂“二维码”,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称为“数字难民”。这一称谓不妥,让人听了很不舒服,最起码是对这部分老年朋友的极不尊重。不懂“二维码”就可以把他们视为旁类,这是不可以的,老年人需要自尊啊!
信息化时代,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期待社会尽可能给予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更多更到位的关心和帮助,社会、家庭一起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学习新科技带来的新知识,尽快掌握扫码、手机看新闻、移动支付、打视频电话等互联网操作。一时不会,可以等待,允许他们慢慢来。总之,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上了年岁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顺畅地分享智能化生活带来的便利。
新闻推荐
为迎接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的到来,华安证券蚌埠分公司开展了“奋进30年、公益环湖走”活动。11月29...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