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弃了之”变为“换种方式相遇” 从环保设施开放日看科技如何捍卫环境

蚌埠日报 2020-11-03 08:23 大字

本报记者靳瑾

“过去处理建筑垃圾要付钱,现在反而能赚钱。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11月1日的环保设施开放日,市生态环境工作人员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蚌埠医学院师生展示蚌埠市环保设施如何变废为宝,如何用科技改变环境。

在市环境监测站中心,17间化验室里20多台大型仪器显得很神秘。“先来看有机分析部分。其实有机污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化工厂气体排放、装修挥发,甚至每天做饭的油烟、烧烤烟气都会产生,其中含有的苯并芘和杂环胺有三大危害,分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揪出这些隐藏的健康杀手。”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作为环境监管的“科技大脑”,市环境监测站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废水、降水、废气、环境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和震动,以及辐射等各种环境要素开展监测,以此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并非只局限在实验室,而是要先去现场调查,制定监测方案,再采样,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最后才能得出综合评价。“是不是科技越发达,越能发现细微的污染?我们的生活就越有保障?”一位参观的学生提问。“可以说,科技正日益成为最强大的环境卫士。”市环境监测站化验室主任姚海军回答。

如果环境监测的作用在于通过科技发现污染,那么污染治理设施就着重于变废为宝。在位于胜利西路的第一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大半个城市产生20万立方米的污水,大家实地观看了生活污水“洗白”全过程后纷纷点赞。而淮上区垃圾转运中心,则改变了普通人对垃圾站“臭烘烘”、“乱糟糟”的刻板印象。“现在的垃圾处理技术,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比如产生的灰渣过去得花钱请专业公司处理,现在技术进步,拿去做地砖还能卖钱呢。”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运介绍,生活垃圾、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变成“环境友好型”,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从“一弃了之”转变为“换种方式相遇”。

在陈运看来,环保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敞开大门迎接公众参观,不仅能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展示环保发展成果,也是接受市民监督的有效举措。因此,蚌埠市着力加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和危废处置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度,已批准7家企业为开放定点,还计划将每两月一次的开放日增加为每月一次,开放范围也不断向石油化工等企业延伸。通过开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吸引公众参与、监督,从而赢得支持、理解。

新闻推荐

蚌埠市10家企业揭榜省重点领域 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本报讯(首席记者顾楷通讯员刘长勇杨杰)日前,省经信厅公布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揭榜企业名...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