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淮河”征文 我的淮河记忆 □祝莉
四渎之淮水,中华民族发祥之地。蚌埠治淮历史源远流长,四千年前,就有大禹劈山导淮,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俱兴,伟大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1950年到2020年,七十年来,广大民众矢志不渝,筑堤不止,治淮不已。
我现在的单位前身是蚌埠市淮河修防所,隶属当时蚌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到修防所报到,单位是紧靠坝坡的老旧三层办公楼,只有一楼是修防所的办公场所,就在国治街北头。那时候的堤坝还是个土坝,风过之处尘土飞扬。办公设备比较落后,信息基本上就是靠交换文件和电话传达。但是修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却很是艰巨,当时管理着蚌埠市区的整个圈堤,市区所有泵站,在淮河进入汛期前,就需要制订各项防汛预案;不是主汛期的春天,我们会到堤坝植树种草、做好各个泵站清淤工作;汛期前召集各个和防汛有关的单位,召开防汛动员大会,组织协调各单位力量,保证汛期各项防汛物资及时到位,确保淮河安全度汛。
汛期工作靠的是前辈们的经验和人力,实实在在地去执行。工作中,我感受最多的是,前辈们兢兢业业、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汛期发现有杂物堵塞,排水不畅,有时就直接跳进水里徒手清除杂物。在闷热高温的环境中持续作业,实在太累、太困就席地躺一会儿;白天顶着烈日、夜晚不惧蚊虫叮咬,确保24小时在堤坝上巡视、观察淮河水位的变化,确保堤坝、淮河安全度汛。如果不身在其中真的无法体会,那时候许多根本想不到的突发状况,都是这样靠人力解决。所以平常准备工作更是丝毫不敢懈怠,那时候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宁可防无汛,不可汛无防。”“雷声就是号角,雨点就是命令!”
改革开放以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倡科学治理淮河,逐步兴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各项城市防洪工程。蚌埠市是全国首批重点防洪城市,经国家水利部审核,安徽省政府批准,工程于1987年夏立项,1997年竣工,西起黑虎山下许庄,东至曹山北麓仇岗,绵延二十四公里。其间新建配套闸、涵、桥、站等主要排涝建筑20余座,休闲广场5处,植草造林24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于2005年冬季竣工。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立、黑臭水的整治,实现了污水、雨水分流,如今淮河水晏河清,岁岁安澜。
现今,蚌埠市的淮河长堤,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治淮人同心协力、栉风沐雨的努力,工作基本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现在淮河堤坝之上群雕耸立,坝桥相连,移步换景;不仅春天桃红柳绿,四季也是花开不断,树木常青,空气清新,人来客往,络绎不绝。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晨练夜跑绝佳的场所,实为风景亮丽之淮滨!
将近30年过去了,现在我依然住在淮河岸边、工作在淮河岸边,看着四季不同,风景如画的淮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幸福感油然而生,真实感受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我有理由相信治淮工作会更好,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沛)记者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近日,8条农村专线公交开通运行,迈出了城市公交进农村的第一步。172...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