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圆梦 □钱广安
“高考”,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它关系千家万户,牵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也注定是莘莘学子悲喜交加的难忘经历。即便光阴如逝,往事随风,也抹不去那段如昨记忆,因为,奋斗的青春都曾有过一场美妙的“大学梦”。
我是70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参加中考。那时,中考预选后,大家都发奋苦读,梦想不是高中,而是包分配的中专。能达线多少名中专,是当时衡量一所农村中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有幸,我考取了师范,成了整个家族中第一个吃上商品粮的孩子,父母很是欣喜。
三年后,同学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回归乡村,扎根教育,甘为园丁。多年后,原先成绩平平的同学,因高考或多年复读拿到大学学历,进了机关、国企、学校。有人说,当年读中专的学生如果选择普高,一定都能考上985、211院校。我想,即便不能,也不会差到哪去吧!
没有经历高考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满的,好在我经常带毕业班,能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与一茬又一茬学生挥汗六月、筑梦青春,也多少弥补了些许缺憾。
2008年6月7日,我带的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到蚌埠参加对口高考。一群农村成绩平平的孩子,在一所普通的农村职高能实现大学梦吗?或许你会质疑,高考独木桥上,他们肯定是早早落水的那一批。其实,你想错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起点很低,但都有笨鸟先飞的精神。三年中,师生们一起拼搏,夯实基础,狠抓细节,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升。
6月底,焦急的等待让人备受煎熬。成绩发布,全省计算机专业50个本科指标,我班拿到了2个,而且还是二本院校的热门专业,实在难得!看到学生们欣喜的笑容,想到他们因高考而实现梦想并成就人生,我也感到为师的自豪与荣耀。
那年,焦急等待的还有大姐。发榜那天,我接到大姐电话,她声音吞吐,显得十分激动。她说我外甥女发挥不错,全省20名。外甥女一直很优秀,高考肯定很棒,但没想到这么突出。一个偏僻乡村,一个普通家庭,一位农家女孩子上了清华,不仅获得了学校的赞许、媒体的报道,还让亲戚朋友和家乡父老引以为荣。当年,大姐读书刻苦,但最终没能考上一所学校。她边种田边当代课老师,拿着微薄的薪酬却能把语文教成了全镇第一。我想,她心中一定也有一颗梦想的种子——去高考,读大学。她的梦想终未实现,但出色的孩子帮她圆了梦,聊以慰藉,权当弥补。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高考的孩子将会更加幸运和幸福。高校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高考期间,全民动员严阵以待,全家出动保驾护航,高三学子只需关注考试一件事,其他所有人都为你开路,为你服务。
2014年女儿高考,虽然遇到农忙季节,但父母、我和妻子都放下一切工作全员上阵。父亲把控作息,母亲和妻子买菜做饭,我负责接送。那两天,整个世界弥漫着浓浓的“高考”气氛,横幅高高挂起,车辆有序前行,志愿者奉献爱心,家长们翘首以待。整个高考季,空气是热的,人心是暖的。
如今,女儿已经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感谢高考给了她更多选择的机会。回想一下,虽然我没有直接参加过高考,但我的孩子和学生们不断从高校走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其实,他们已经圆了我的大学梦。
家长们盼望子女成才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便往往寄托在孩子身上。殊不知,面对激烈的竞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孩子们也想出类拔萃,也想“凌绝顶览山小”,无奈,因素种种,障碍重重,只要他们竭尽全力,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
心中有梦,梦圆高考!
新闻推荐
记者了解到,今年市区高考考点共设6个,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记者为高考考生家长精心梳理考点...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