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记忆

淮河晨刊 2020-06-24 08:41 大字

吃粽子、斗鸭蛋、制香包、插艾叶、赛龙舟……又是一年端午至,艾草米粽正飘香。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既是历史悠久的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人的端午也不尽相同,承载着不同的记忆。

解放前:老家端午不吃粽子

“小时候,我家在肥东农村,那里的端午节根本没有粽子吃。”88岁的徐长富在蚌埠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是说起童年的端午,他的记忆却飞到了远在百公里外的合肥老家。

“当时的端午节比现在热闹,除了斗鸭蛋、做香包、插艾叶,还保留喝雄黄酒的习俗。”回忆小时候的端午,徐大爷至今还记得村里的习俗,然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老家的端午不吃粽子。

“那时候,日本鬼子刚刚投降,农村的物质条件都不太好。因为当地没有粽叶,所以,我们村的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徐大爷回忆说,或许是为了弥补无粽子的缺憾,村里人就以油炸韭菜盒子作为替代,家家户户如此。

“当天早上,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油炸韭菜盒子,全村到处飘着油盒的味道,闻着就想流口水。”据徐大爷描述,金黄的韭菜盒子,外酥里嫩,咬开就是香气扑鼻的韭菜,“村里人人都爱吃,尤其是小孩子,刚出锅就拿了吃,趁热乎劲,一吃就好几个。”

徐大爷还说,早上吃完了油炸韭菜盒子,中午还有一顿丰盛的午饭,通常以肉、鱼、鸡、鸭等荤菜为主,“过去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困难,有时连温饱都是问题,借着端午过节吃上一顿好饭,能回味好几天。”

上世纪60年代:能吃上粽子就很好了

“我们小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想吃个粽子可不是件容易事。”65岁的阮先生是家住太平街附近的“老蚌埠”。说起儿时的端午节,他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吃粽子,而是一大早赶到油炸摊买油条、糖糕等食品。

“以前物资匮乏,米面粮油都是凭票购买,所以,即使是过端午节,家里也很少有机会吃上粽子,基本上买点油炸食品就算过节了。”阮先生回忆说,当时的普通家庭都不富裕,但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大多数家庭都会难得破费一次,买些较为“上档次”的油炸食品,以示庆祝。于是,油条、糖糕、麻圆等油炸食品便成了过节的“标配”。

“早上四五点,我就提个篮子往油炸店跑,结果一到地方,发现还是有人来得更早。”阮先生说,大家之所以争先赶早,不只因为油炸食品稀罕,更是生怕去迟买不到,“过去的伙食不好,食物沾点油星就是美味,所以,为了图节日喜庆,大家都争先恐后,吃上糖糕才算真正过上了节。”

据阮先生说,大概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粽子的习俗才逐渐回归,然而,当时的粽子也不如现在这么“五花八门”。他对记者说,当时几乎是清一色的白粽子,吃的时候,通常会蘸上一点儿白糖,又香又糯又甜,“偶尔,母亲也会在个别粽子里掺点枣子,谁吃到算是莫大的幸运了。”

上世纪70年代:包粽子的回忆

张女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家住老二马路。她印象中的端午节自然少不了粽子、香包、鸭蛋、艾草等,但令她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包粽子。

“过节前一周,妈妈就提前置办了足量的糯米、粽叶、细线等必需品。然后把糯米、粽叶都淘洗干净,再准备三个大盆,一个盛糯米,一个盛粽叶,一个盛粽子,接下来就正式开工了。”张女士说,包粽子看似简单却也是手艺活,先找两三片粽叶,然后扭成漏斗状,往糯米盆里一舀,再把粽叶一折,封口系线扎紧,那么一个拳头大的粽子就成了。

看着大人们包得又大又好,张女士也嚷嚷着跃跃欲试。但是,轮到自己上手,她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手小力弱,每次好不容易把粽子卷好,一到捆扎环节就功亏一篑。“小时候爱逞能,包不好还要试,结果,不仅浪费米叶,还耽误大人做事,常常被父母批评。”张女士说,当时的她又哭又闹、不依不饶,结果大人们递过来一颗糖,自己就被收买了。

如今,包粽子对于张女士来说早已不在话下,也曾遭遇过子女的“骚扰”。和母亲一样,每次,她也会想办法把孩子支走。只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她现在很少亲自包粽子了,“生活好了,粽子不稀罕了,市场上的粽子天天有,啥时想吃啥时买,省时又省力,方便多了。”

上世纪80年代:回味无穷的白粽子

“现在粽子馅料有鲜肉的、蜜枣的、豆沙的、蛋黄的,种类多得数不过来,可是我觉得都没白粽子好吃。”35岁的李先生是80后,问起端午节的记忆,他上来就把充满时尚气息的馅料粽子吐槽了一通。

“到我们这一代人,印象中的端午节基本只剩下了吃粽子,而当时的粽子就是无馅料的白粽子。”李先生说,之所以对白粽子情有独钟,是喜欢它最原始的味道,“小时候,白粽子吃的最多,开始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尝过带馅的粽子后,才发现还是白粽子最好,不甜不咸、不油不腻,既可蘸糖也可就菜,而黏黏的糯米和清香的粽叶,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据李先生介绍,以前家里煮粽子用的是大铁锅,一煮就是一整夜,早上起来,厨房里到处弥漫着清香味。然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剥开粽叶又是一股清香,顿时食欲大增,吃起来也有滋有味。“那时候,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母亲经常派我给东家送三个,给西家送五个,一起品尝端午的味道。”

过完端午节,剩下的粽子就浸水存放在锅里,还能再吃一段时间。李先生说,五月的天气渐热,每次从外面回来,洗手剥一个凉粽子吃,香糯甜软,立时暑气顿消,满口芬芳,“小时候经常贪嘴,大人们就叮嘱:粽子太黏,不能多吃,当心不消化。可我们小孩子哪里管这些?”

上世纪90年代:比试撞鸭蛋

“每到端午节前,我们学校就流行撞鸭蛋,这是我最喜欢的端午节活动。”一说起端午节的记忆,今年刚30岁的刘先生想起了撞鸭蛋的故事。

“每逢端午节,学校里的同学之间都会比试一下,看看谁的鸭蛋最硬。”刘先生说,为了能在同学中胜出,他每次上学前都会事先在家试一试,然后才确定带哪个去,“小时候,我光知道挑大个的,后来一试才发现尖头的才最硬,战斗力最强。”

“那时候,只要一下课,大家就拿着鸭蛋找人比试。赢的人洋洋得意,继续挑战下一位,输的人闷闷不乐,有的气急败坏,甚至直接把鸭蛋扔掉。”据刘先生回忆,自己的战绩大多为中等,“有过几次差点第一,但都在最后时刻功败垂成,后来想想,有的同学好像作弊了。”

除了撞鸭蛋,刘先生还喜欢吃粽子。“和大多数人吃白粽子蘸糖不同,我打小就喜欢吃咸粽子,特别是咸肉馅和香肠馅的,直到今天,我买粽子也是以肉馅为主。”刘先生说,由于自己的口味特别,曾经还为哪种好吃,和大院里小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我还记得学校门口,有人推着小车卖竹筒粽子。粽子有一股竹子的清香,每次放学,都吸引一大批同学围观。现在,学校门口几乎见不到这种竹筒粽子了。”刘先生回忆说。

新闻推荐

2万余盆400多种荷花等你来赏 第五届荷花展即将开幕,带你感受不一样的夏天

本报讯(记者陈瑶)正逢盛夏,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的韵莲荷花园内的400余种观赏荷花竞相绽放,荷香扑鼻,绮丽又迷...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