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民俗聊美味 记忆中的清明时节

淮河晨刊 2020-04-01 16:54 大字

由于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时期,今年的清明注定与往年不同,各公墓纷纷推出“云祭扫”、网上预约祭扫等举措。当清明遇到疫情,其实只要为情感找好位置,清明也将变得更有意义。而蚌埠地区旧时的清明习俗,充满着烟火气,有着它独特的生活气息。

记忆中的清明

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坟具体的形式有明显差异。宋代清明上坟有悬挂纸钱的习俗,有陆游的《春晚出游》为证:“岌岌高丘近道边,寂寥翁仲卧荒烟。生前意气今何在,寒食无人挂纸钱。”民国时期清明节有种树的习俗,再后来以鲜花祭奠先人的越来越多。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云上祭祀”开始流行。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那几天总会下雨,正应了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大早起来,和父母一起拿上早已买好的供品,到村后头的山上给爷爷奶奶上坟。恰逢是赏春的好时节,柳树发了新芽垂了下来,用柳条编个帽子戴在头上。现在想起来,童年时光稍纵即逝。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我们在网上寄托哀思,缅怀亲人。”市民张耀说。

“清明前后落夜雨”说的是气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的是农事……清明时节,庙会也是一大特色。据记载,五河清明庙会是淮河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和充分展现民族精神的庙会。它具有一百多年传统,每逢清明,五河四里八乡的百姓都汇集到五河县城,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盛会。饱览民俗风情,选购如意商品。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五河清明庙会非常热闹。主要包括非遗文化展演、民间手工艺展示、泗州戏展演等活动,聚集了各地赶来的大批观众和民间艺人。”市民顾先生告诉记者,往年的庙会,民间艺人们会沿着街道踩街,观众们可以看到被列入国家、省级传承和保护项目的花挑旱船、钱杆舞等传统表演。

舌尖上的清明滋味

清明时节的美味,你能想到什么?

“当然是螺蛳啦。清明节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这几天,市民王女士就在菜场买了5斤螺蛳,放在大盆中已经养了三天左右。

螺蛳也是蚌埠本地一种大众美食,螺蛳最经典的吃法是连壳一起炒着吃。“螺蛳肉吃起来口感很好很有嚼劲,一边将螺蛳肉唆出来,再就口小酒,美味啊。”市民陈先生说,闲来无事时,他就会将买好的螺蛳在开水里煮熟,然后将螺蛳肉挑出来,用它来炒韭菜,也是一道清明美食。

在这个时节,和螺蛳一样受宠的还有竹笋。“虽说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但清明前后的春笋最为鲜嫩。”在兰凌路一家农贸市场,卖菜的商贩向市民大力推荐。

“我们家喜欢做油焖春笋,嫩春笋翻炒入味,让人百吃不厌。还可以将它放入肉汤中,汤味十分鲜美。”市民张女士说道。

此外,青团也是清明的“主角”之一。青团,又叫青团子、清明果。清明节吃清明果源于寒食节吃冷食。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后来寒食节逐渐发展成为了清明节,寒食节吃的青色团子慢慢就被称为清明果了。据史料记载清明果的可追溯年代是南朝的梁代。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团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记者走访发现,青团成为商家吸引人气的香饽饽了,各种各样的青团被纷纷摆上了超市和农贸市场里最显眼的位置。“这一盒里有两个小青团,造型很可爱,拍照发朋友圈非常好看。就是有点贵,一个要5块钱。”市民杨女士说,青团个不大,方便携带,很多人拿来当早餐或午后点心。

“在家宅着,学会做了不少美食,青团就是我最近几天才学会的。这两天,我准备再多做些青团,和亲朋好友分享。”市民刘女士说,她在网上百度了青团的做法,采用新鲜的艾青和精选糯米,加上调配的馅料而成。不过,也可以在网上购买制作原料,也更加方便。

“网上有卖食用艾粉,自己只需要调馅料就行。”刘女士表示,艾草芬芳,糯米香甜,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口味,又充分考虑了营养健康的元素。青团可以蒸着吃,吃在口中,一股艾草的味道很清爽。不过,青团虽然好吃,但是因为糯米较多,脾胃虚弱的人还是不能多吃。

新闻推荐

没有豪言壮语,只用行动承诺 蚌医二附院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抗疫一线

2020年春,注定会成为记忆里最残酷的时光,病疫袭来,万物沉喑,但茫然、失措、惊惧过后,我们眺望前方,却看到在那早有人用坚定的身...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