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 用爱为孤残儿童编织幸福之家

蚌埠日报 2020-01-15 08:12 大字

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享受家庭的温暖再寻常不过,然而,对于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孤残儿童来说,承欢父母膝下却几近奢望。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够拥有“简单的幸福”,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以提高保障水平为核心,着力完善设施、优化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孤残儿童打造一个温暖的幸福之家。

在康复中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爱心、耐心和亲情,就做不好儿童福利工作。”2017年9月,年仅3岁半的团团从寿县来到蚌埠,入院时甚至无法独自站立,仅能跪着行走,吃饭时连汤匙都拿不稳,必须依靠他人喂食。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其设置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从最简单的坐、卧、站开始,一点点地训练团团。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能稳稳地持匙吃饭。当寿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亲自来蚌接团团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如此之快,一时间竟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在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多数孤残儿童是重度残障,他们年龄层次不一,病情病种复杂,为每一个人拿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医疗保健、预防护理需要伴随孤残儿童终身成长,必须要开展多层次的医疗救治,方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此,康复中心为每一名孤残儿童设立了健康档案,每天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指导下,保育员详细地记录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失能孩子的身体变化,保证每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得到合适的养护、教育、康复以及治疗。

康训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康复中心把康训对象由脑瘫患儿逐渐拓展到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和其他需要康训的孩子,尤其是对术后需要康复的孩子,做到重点关注、早期干预、及时康训。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康复中心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福利机构的整体康复模式和阶梯式教育理念,即根据每名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康复,并扩大康训场所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康训室,康训时间也由早年的8小时拓展到24小时。

扶床边蹲站练习、单腿站立练习、持匙进食、穿脱衣物、大小便控制……这些在常人看来十分简单的动作,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学起来却可能难于登天,需要保育员的极大付出。他们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特教等服务,植入家庭式养、教、抚、育理念,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用爱心温暖每一名儿童。即使再苦再累,大家也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会流露出一丝不耐,给孩子们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拥抱明天。

据统计,截至目前,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先后为全省300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康复显效率98%,有效率95%。同时,市社会福利院还依托自身管理标准化优势和医疗康复资源,为其它福利机构培训康复人才106名。2014年,市社会福利院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康复中心也于近日当选2019年蚌埠市“诚信群体”。

新闻推荐

在蚌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瞄准发展新高地唱响履职“好声音”

本报合肥电(特派记者李景)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以来,在蚌省政协委员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着眼经济社...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