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您关注了吗?
近年来,因为受工作、生活等压力的影响,“身心疾病”和“睡眠障碍”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焦虑和抑郁也成为现代人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可实际上人们对心理健康远不如对身体健康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但直到今天,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率依然较低,且缺乏主动就医意识,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病耻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581万例。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统计,每年全世界大约有78.6万人自杀。所以说,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并不是小事,更不能被忽视。
“总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整天充满负罪感”
没生孩子之前,吴女士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心平气和的人,日子也过得井井有条。可生完孩子后,她越来越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不仅脾气变得暴躁,还喜欢胡思乱想。家人的一些举动,很容易就会刺激到她,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几乎成了常态。
“很多事情都会刺激到我,让我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比如,由谁起床给孩子喂夜奶,她就和丈夫争执了很多次。“我老公说他白天还要上班,晚上起床冲奶会影响工作状态,还说我反正不上班,白天可以补觉。”每次争吵,吴女士几乎很难得到丈夫的体谅,反而是听了一堆埋怨的话,让她感觉自己“太失败”。
吴女士对于自己的状态也曾进行过自我调节,但收效甚微。“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一直以来朋友就比较少,怀孕后因胎位不稳要保胎,所以就把工作辞了。孩子出生后,我一个人在家带娃,几乎没有圈子可言。每次跟老公吵架后,我都会崩溃到大哭,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整天充满负罪感。”吴女士抱怨道:“没孩子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为什么生完孩子之后,就不一样了呢?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我也没有任何经验,所有事情都是摸索着来,孩子哭了闹了都找我,我也希望爱人能够关注一下我的情绪、照顾一下我的状态。”
因为情绪低落,吴女士睡眠不好,经常性地失眠,甚至有的时候看到孩子都烦。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吴女士彻底爆发了。“最后一次争吵后,我把家里能摔的东西都摔了,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回去之后,丈夫也只是打了个电话问我把孩子带哪里去了。”说到这里,吴女士特别沮丧,“我当时真的感觉这段感情走到了尽头。”
在娘家,母亲分担了照料外孙的大部分工作,吴女士总算有了自己的时间。“女性还是需要工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没了自己的交际圈,否则真的会找不到存在感。”吴女士说,她自主创业代理了某品牌的婴幼儿用品后,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每天带着孩子一起去送货,虽然赚的不多,自己的心情却好了很多。
关注心理健康无须有病耻感
在亲戚朋友们看来,禹会区的孙妈妈有些“小题大做”。原因很简单,她最近半年都会抽时间带着女儿去看固定的心理医生。
“在亲戚朋友眼中,我的女儿很乖巧,根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孙妈妈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感觉孩子可能会有心理问题是今年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班主任老师经常和自己沟通孩子“有点不合群”。
为此,孙妈妈还和老师商量了一下,去学校偷偷地观察了孩子的表现。那次上体育课,女儿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即使是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孩子也是远远地旁观,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进去。“老师和我说,除了户外活动,在教室里女儿也很少和周围的小伙伴说话,多数时间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女儿的行为让孙妈妈很焦虑,“我真怕孩子会有自闭症的倾向”。
由于无法理解女儿行为的原因,孙妈妈除了向小区的妈妈群里求助,还经常上网查询关于亲子育儿以及儿童心理辅导方面的内容。“有些人和我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但也有人说要提早干预,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再三考虑后,孙妈妈决定带着女儿来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咨询。
经过专业的分析和指导,孙妈妈了解到,孩子在其他同伴做游戏时,独处一旁很可能是在观察,并非自己所担心的自闭等问题。“而且每次带孩子来和心理医生聊天,孩子也很喜欢,还说以后长大也要当个医生。”孙妈妈说,现在孩子有什么疑问都会主动向她询问,有任何想法也会与她交流,感觉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
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蚌医一附院心理门诊副主任技师崔琢表示,无论是调整心理方面小的问题还是大的问题,都应当去正规的医疗机构。但很多人却不敢来看,会有一种病耻感,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目前也的确存在延误治疗的问题。
“大家对于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偏见、歧视,源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不认知。”崔琢告诉记者,在临床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有些孩子已经开始出现自残的行为了,孩子家长却还觉得孩子是装的,认为只是到了叛逆期。很多求助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出冷汗、消化功能紊乱及失眠,但当他们发现这些症状时,第一时间会去医院内科,而非心理门诊。还有一些强迫症状患者,会反复做无意义的动作,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一件事等等,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出现了问题,反而会为自己的谨慎“沾沾自喜”。
“还有一些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还有的人误认为精神药物吃多了会‘变傻’。”崔琢表示,从医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无须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份“健康宝典”内包含的健康知识信息量巨大,尤其对心理健康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比如,要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要学习并运用健康的减压方式,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等。
那么怀疑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是否可以自测?崔琢说,当你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对待生活,并且消极的情绪已经开始影响你的日常生活、职业和婚姻时,便应该考虑求医了。
“我们很容易从网上搜寻到涉及焦虑和抑郁的自评量表,但是根据我这么多年的坐诊经验,不建议自己测试。”崔琢提醒,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支撑,单单根据一个量表测评出来的分数就把自己对号入座,这是极不科学的做法。心理疾病的诊断必须结合自身年龄段和成长发育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各项因素,建议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就诊。
“心理疾病的治疗,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崔琢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如果出现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首先要了解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比方说早年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从中看到心理的弊病和问题的来源,只有明白问题出在哪,才能对症下药。然后要学会重拾自信,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用更加正确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同样很重要。用业余爱好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用更加从容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要多与家人沟通交流,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自己不再孤军奋战。
新闻推荐
主犯最高获刑二十五年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