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的记忆 □费成杰

蚌埠日报 2019-10-21 10:39 大字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

粮店,顾名思意就是卖粮油的地方。我国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期的粮店,和当今的粮油经营户相比,虽然都是卖粮油的,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粮店都由国家经营,也称国营。国营粮店担负着我国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一个小小的粮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记得当年,蚌埠市有30多家大小粮店营业网点分布在东、中、西、郊区的大街小巷。每个派出所辖区基本上都有1-2个营业网点。1979年我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市中区立新街(现国货路)粮店上班。当时在粮店上班是件很风光体面的事,很多人放弃更好的工作单位,拼命往粮食部门挤,为的是买粮时图个方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上班第一天,店长(也称站长)带我们几个学员熟悉粮店业务流程,了解辖区供应户基本情况。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粮店的所有设备和设施都十分简陋。但米、面等粮油包装堆码却十分整齐,错落有致。售粮大厅依次摆放着几只木头大柜子和油桶,里面分别装着粮油。我们几个学员都是先从售粮员岗位做起,一个班下来,既累又脏。说累:主要是一个班几千斤粮油都是靠人工分斤批秤卖出去的,开始双手磨出血泡,时间长了就变成老茧。说脏:主要是米、面都有粉尘,尤其是面粉,粉尘更大。尽管穿着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脸上还是抹得跟花脸猫似的,让人着实无奈。当时,我们都十分羡慕收款员和粮管员工种,他们每天坐在另外一间屋里,动动笔,打打算盘,既不脏也不累。其实,这两个工种都是技术活,要动脑子的。就拿收款员来说吧,是卖粮油第一道关口,也是第一责任人。从供应户手中接过粮证,问清要购买的粮油品种、数量,销证、登表、算账、收款、找零,手续十分繁琐。每笔业务还有时间限制,要求收款员在熟练掌握算盘技巧的同时,还要死记硬背每个粮油品种1至9斤内的钱数。只有这样,在收款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收款速度。不像现在商场收款员扫码,电脑自动生成金额,收款,每笔业务显得简单明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市粮食局为减轻售粮员的劳动强度,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从各单位抽调技术骨干,研发售粮机械。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攻关,半自动售米机、售面机很快投入到各家粮店使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劳动量。

记得每家粮店都是在月头月尾最忙。由于刚上班,我这个外乡人,在单位一时还没分到房子,只好每天晚上在粮店值夜班。刚值班正好赶上月底粮店卖跨月粮油。天还没亮,就听见窗外人声不断。我很好奇,就起床打开窗户,原来是排队购粮的居民,月底开支了,要买够下个月的粮油。粮店尽管采取了“早开门,晚关门,窗前不留购粮人”等措施,居民们还是争先恐后一大早排队购买粮油。

那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粮油供应证,上面记载着供应户的段、组号和家庭人口状况及口粮定量标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口粮定量标准也不一样。如成年人每人月口粮定量27斤,有工作单位的上班族,每人月口粮定量30斤不等。口粮供应又分粗粮和细粮,米面按比例参半供应。当时,蚌埠南方人居多,喜食大米。他们就想方设法和粮店营业员拉关系,多买点米。北方大米供应量就更少,记得1987年出差到青岛,当地饭店门口有块大招牌,上面写着“本店供应米饭”,用来招揽南方顾客。粮店平时一般供应大米(籼米)一毛四分九一斤、小米(粳米)一毛六分六一斤,还有标准粉、建设粉、菜籽油、挂面等。逢年过节还增加富强粉、年糕、花生、麻油等品种供应。在粮店上班,没有节假日,上两个半天休两个半天,中午留半个小时进行粮油盘点。如当天营业额和销售量相符就能按时交接班,有时出现差错,就得分头查找原因。

“粮票”也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产物。不夸张地说,当年没有粮票,那是寸步难行。农民进城只能从家带够干粮,城里人出差,必须携单位介绍信,到所在粮店兑换成粮票,确保出差时能吃上饭。粮票又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两种。面值从几两到几斤不等。1983年市粮食局还发行了“蚌埠市购粮券”,限在市内流通使用。有了粮票,既可以买米、面,也可以买副食品,用途很广。

1992年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全国各地放开了粮价,放开了粮油经营,实行粮油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国营粮店也不再向城镇居民供应平价粮油。实施了40年的城镇居民口粮定量供应办法到此结束。

当时,社会上个体粮油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有粮店也打破了过去的经营格局,参与市场竞争。先是实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接着又进行粮食企业改制。

国营粮店经历了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还见证了那段特殊的“票证岁月”,也给几代人留下了很多无法忘怀的生活记忆。

新闻推荐

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 蚌埠市众信公证处家事法律服务中心侧记

蚌埠市众信公证处家事法律服务中心侧记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