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你怎么看

淮河晨刊 2019-09-10 07:27 大字

编者按

又是一年教师节。每当此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奉献他人”、“传道授业解惑”、“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类的词语又会汹涌而来——今天,这些词语还是师德最有说服力的形容吗?时代在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在变,教师对自我的认知也在变。今天的教师,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又肩负着学生与家长怎样的期许?

评价一名老师是否称职优秀,各种评价体系中早就有详细的客观标准。但是,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会有一生难忘的好老师。也许,对老师的要求因时而变;也许,我们内心对师德的描绘一直不变。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请他们聊一聊对师德的看法。

老师眼中的师德:责任排在第一位

“责任与包容。”在听到“师德”两个字时,晏老师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这两个词。在她看来,教书是老师天经地义的职责,是基本功。能教出高分学生固然很厉害,但绝非老师的全部。只有具备了责任心与包容心,老师这个词才有了温度。“一位老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是当成工作,还是当成职业,还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细微的区别就决定了他的态度乃至日后的成就。”一位英语老师用“work”和“job”来作为区分。在她看来,“师德是老师的尊严,是获得学生尊重的标准,是当老师的情怀。可以说,师德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石。”

这位老师直言,很多家长分班前会到处打听哪位老师教得好,哪位老师带出的学生分数高,削尖了脑袋想把孩子送到“好班”去。其实,一位认真负责,对待孩子有耐心、有爱心的老师就足够了。“考试的分数只是一方面,老师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她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业务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三观要正,理想信念要坚定,并且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可能听起来像大话套话,其实是真心话。”这位老师说,时代变化,包括老师在内的社会群体三观也不可能维持一成不变。所以,身处时代变革的浪潮始终守住底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是对师德的考验。“可能有人觉得老师今天教的,赶不上明天的变化。实际上,不论怎么变,最根本的不会变,比如诚信,比如努力,比如谦虚。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令人肃然起敬。”

“为什么传道排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因为身正为范,这是对老师道德品行上的要求。”杜老师作为大学教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而育人的前提是正己。除了三观正这些要求外,他认为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前一定要有淡泊名利之心,甘为人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他举例说:“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哪吒》,里面对师生关系就是很好的展现。不论学生根基资质、未来如何,老师只管尽心尽力教育,一心盼望的只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有为。”

在杜老师看来,尽管老师也会有物欲,但师生之间还是纯粹些好。“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学生的小礼物,也会听到身边的人讨论该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当然不排除有的老师希望收到购物卡这些‘实用’的,但我更希望是能够代表学生心意的,一封信,一张贺卡就很好。”杜老师告诉记者,自己一直珍藏着的教师节礼物,是毕业十年的学生寄回来的。“每年准时有一张,寥寥数语,或是问声好,或是说说自己的近况。这样就足够了。”杜老师说,老师也是打学生时代过来的,也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有的老师我们现在还保持联系。在他们面前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青春时代,有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杜老师笑着告诉记者,老师现在还能记得他们上学时的外号。时隔几十年,师生聚会时仍然会笑得像个“五六岁的孩子”。

不过,也有人将师德简化为“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会长吴松年看来,真诚的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心中对学生有爱,脸上就会有笑容。孩子都是敏感直白的,会意识到老师的爱,并给予正面的反馈。”总结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吴松年说,毫无保留、心无杂念地去爱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最便捷的道路。

学生眼中的师德:有温度的名词

在80后姜先生看来,求学时代埋怨老师“稳、准、狠”地抓自己逃学打台球、玩游戏机,如今都变成美好的回忆,在时间的作用下净化成对老师的感谢。“那时候老师常说,督促你们学习都是为你们好。要不是因为你们是我的学生,我才不管你们。别人求着我管,我都没时间!”说到这里,姜先生的嘴角有了不自觉的上翘。他回忆说,自己初中时有位很严厉的数学老师,班里再调皮的同学上他的课都老老实实,不敢开小差。有一次自己早上到校交作业时,才发现作业本丢在了家里。面对老师质疑的目光,只好大着胆子回答:“的确是忘带了,不信你跟我回家拿。”没想到,老师真的在大课间时,“揪”着他出了校门打车就往家里去。直到亲眼看到他写得工工整整的作业本,才露出笑脸。“当时心里又不高兴又害怕。我又不是没写,干嘛还跟到家里要作业?万一被我爸妈看到,以为我调皮捣蛋,肯定要痛打一顿。”姜先生说,如今自己年近不惑,才真正理解老师那句:都是为了你们好。“老师跟我回家拿作业,自己花钱打车又耗费精力,搞不好还落学生埋怨。这么做,不就是怕学生撒谎吗?”

在姜先生的回忆里,还有一位温柔的班主任。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位班主任算不上最顶尖的老师——当时班里考试成绩从来没在年级排过第一。然而,她对学生如慈母一般的关怀,却让姜先生记忆犹新。“刚入校的时候军训,同学们嘻嘻哈哈,队伍不成个形状,老是被训。班主任急了,别人放学后留着我们加训。那是八月中旬,天气热死个人。能看出来,班主任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心疼我们。虽说罚站,也让全班后退三步,在树荫里罚站。”姜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荫凉有限,班主任没有树荫地可躲,就顶着大太阳陪同学们一起站。“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是毫不做作发自内心的疼爱。这种纯粹的爱令我们感到实在的温暖,让我成年以后,也始终愿意抱着善意去看待世界。我一生都感谢这位好老师。在我心中,她是老师最光辉的代表,和亲人一样的存在。”姜先生动情地说。

董小姐去年刚升入大学,对这位00后来说,对师德的理解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在她看来,随着物质时代的到来,对师德的要求其实也变相提高了。“好老师的第一条,就是不能嫌贫爱富。”董小姐毫不掩饰地点评说,中学时代班里同学的家庭背景已然拉开了距离。有的同学一身名牌,豪车接送,日常话题是毕业后到哪个国家留学;也有的同学家庭困难,连买本练习题都要想半天。“个别老师会对家境好的同学表现明显的好感。同学之间还有传言,说某某老师找学生家长办事啥的。”董小姐回忆说,少年时代感情直白。个别对待学生“因钱而异”的老师,自己一点也不尊重,毕业后也不再联络。

更让董小姐看不惯的,是有的老师上课留一手,明示暗示学生课下到自己开的补习班补课。“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我还不太相信。今年暑假里看市教育局的通报,不就有几位老师自己开补习班,教的大部分还都是自己的学生吗?这样的老师,还谈得上师德吗?”董小姐直言,老师不是活在真空中,对物质的追求可以理解,社会也不能站在道德高地一味要求老师做牺牲讲奉献。但是把学生当作牟利的工具,实在说不过去。“我注意到蚌埠发布、蚌埠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下面,有网友评论说老师工资太低,不补课活不下去。我不能苟同这种观点,教师招聘时待遇写得清清楚楚,觉得收入低可以改行,哪怕下了课去跑滴滴都行。该上课教的内容留到补习班教,就是不道德。所以我强烈支持教育局查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采访中,董小姐也笑着说,如果老师能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人尊重,那自然是大大的加分项了。“每年开学,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送你到学校是去学习的,不是去玩的。搞得老师跟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的关系似的。其实少年心性,渴望的不过是被认可被尊重。如果老师的目光能不局限于考试和分数,更多地投向学生本身,多一点责任心和同理心,学生肯定能感受到老师的好,也愿意用努力来回报的。”

家长眼中的师德: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份职业平凡又崇高,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以身作则、立德垂范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心温暖每一名学子是家长们最普遍的期盼。

又是一年教师节,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王秋祎早在上个星期就和几名同学说好,结伴去看望小学时期的班主任老师李玉鲜。自从1995年从第一实验小学毕业,王秋祎几乎每年教师节都会去探望李老师。她说,念书时老师特别照顾自己,如今自己也实现了梦想,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常去看望老师是应该的。

谈到师德,王秋祎认为,关心每一名学生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活泼讨喜的孩子无疑最受关注,但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从小到大,王秋祎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出众,但小学时期性格十分内向、害羞,在班里几乎是一个“小透明”,她笑称,“别看我现在也能站在讲台上自信地侃侃而谈,刚上学那会儿根本不敢讲话。每次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小脸瞬间通红,说什么都磕磕巴巴,声音还特别小。”

让王秋祎感动的是,李老师并没有因此忽视自己,为了帮助她克服焦虑情绪,李老师鼓励她多参与集体活动,上课时也会经常请她回答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时代存在着一种叫做“错误”的东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不小心触碰到它,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警告、同学的嘲笑等等,错误就像一瓢凉水,足以浇灭孩子的热情,让孩子心生恐惧。但李老师不仅鼓励王秋祎勇敢尝试,即使回答错误也会对她的行为给予肯定。在李老师的坚持下,王秋祎进步很快,不仅学习上从不言弃,性格也逐渐开朗,由原来的羞赧变为落落大方,虽然仍不善于表达,但是也能鼓起勇气来问老师问题,上课也敢于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主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正是因为小时候胆怯,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快融入集体、勇敢表达观点,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今年秋季,王秋祎的一对双胞胎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学校为一年级新生准备了“小军训”,这让王秋祎非常高兴。她说,新生入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更加有利。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秋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时刻秉持着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用爱心温暖每一名学生。

2018年教师节前夕,《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3.2%的家长都希望老师多关注照顾自家孩子。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事实上,大多数家长更希望老师有一颗爱心,公平对待、认真教育每一名学生。蚌山区居民刘雪华就认为,能够用一颗善心去包容孩子的错误,对学生不区别对待就称得上是“好老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刘雪华就读于回民小学,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却有一部分老师依然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刘雪华的班主任高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年过六旬的刘雪华早已记不清高老师的全名,却依然清楚地记得,无论何时去上课,即使班上只有几名学生,高老师依旧会认认真真地站在讲台上给大家上课。

“他非常敬业,经常去学生家中家访,询问学生为什么没来上课,劝说家长尽量督促孩子到校。”刘雪华回忆说,由于年纪小,班上很多学生会跟着“大孩子”外出,高老师虽然不方便阻止,但总会反复叮嘱学生注意安全,“比父母还关心孩子,长大后才明白他的苦心,无论学生多么调皮捣蛋,老师还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如今,刘雪华的孙女正在读小学,她认为,只要乐于奉献、有爱心,就是一名好老师。

师德光辉照耀半个世纪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早已记忆模糊,但总有一些片段让你终身难忘。教师节前夕,67岁的江传民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逝去的岁月并未从他的记忆中抹去,反而愈久弥新。

1965年,江传民考入蚌埠一中,成为初一(2)班的一名新生。班主任老师名叫沈斌,当时还很年轻,只有二十来岁。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沈老师尽管穿着朴素,但只要出现在学生面前,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十分难得。讲究,是沈老师给江传民留下的第一印象。直到现在,江传民在生活上还留有沈老师给他的影响。生活再困难,言谈举止也要得体大方。

“那时候还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现在回想起来,他就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江传民回忆说,与其他老师不同,大多数时候,沈老师上课只夹着一本语文课本,很少看讲义,实际上他连语文课本都很少翻看,讲课并不局限于课本,就像做报告一样,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板书也写得漂亮工整,让班上一群半大孩子十分羡慕。

沈老师教学很有一套,那个年代作业量很少,更没有什么教辅材料,但他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始终名列前茅。一节课40分钟,沈老师尽量会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同学们自己看书、思考、提问,并鼓励大家拓展阅读。课余时间,他甚至还义务为大家讲授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触颇深,“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沈老师每每以这句话教育学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么多年过去,江传民仍清楚地记起沈老师在课堂上眼含热泪、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做人做事的一幕。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知识。在江传民看来,沈老师于学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沈老师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平日里更是严于律己。学生时代的江传民身体不好,可能是严重营养不良的缘故,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发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江传民只能自己“生扛”,很少会去医院打针吃药。1966年春季的一天,他在课堂上感到头晕脑涨,本想趴在课桌上简单休息一下,“撑一撑就过去了”。细心的沈老师却发现了他的异常,由于学校医疗条件有限,沈老师迅速安排了几名男同学把他送回了家,一再叮嘱他多休息、不要图省事贪喝生水。第二天,病床上的江传民听见了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沈老师来家里探病,14岁的江传民顿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治疗发烧去医院打一针才一毛钱,打针加上吃药也不过两块钱,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闲钱,尤其对于我们家来说,两块钱真的不是一笔小数目。”江传民说,在了解到自己家里的情况后,沈老师回到学校跑前跑后帮他解决了医药费,不久又为他申请了助学金,“如果没有沈老师,我可能连高中都无法毕业。他来我家连口茶都喝不上,却连续几天忙前忙后地为我奔波,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这种敬业奉献精神,一辈子值得我学习。”

如今,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多元,老师登门家访已不常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家访几乎是老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唯一手段,江传民一直记着沈老师来他家家访那天。那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冷不丁地听说老师来了,江传民将信将疑。“那时候没有就近入学的说法,全班60个学生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又没有交通工具,连自行车都还算是稀罕物,去哪儿只能靠步行。知道老师要家访,可没想到真能来,更没想到这么快。”江传民说,当时自家住在天桥附近,沈老师从学校一路走来,抵达时已经快冻僵了。这么多年过去,江传民早已忘了家访时说了什么,但沈老师冻得发紫的面庞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这些年每次看新闻,一讲到师德师风,我第一个就会想到沈老师。在我的心里,在我们同学的心里,沈老师都是师德表率。后来听说沈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同学们都特别为他高兴,真正的实至名归。”2016年,江传民被评为“首届珠城十大年长孝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他告诉记者,如今,沈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但他留给大家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镌刻在同学们心中。

新闻推荐

优秀教师受表彰

9月8日下午,蚌山区庆祝第三十五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在蚌埠大剧院举行。现场表彰蚌山区首届“名校长”“名师”和“名班...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