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群众做事,我感到自豪!”

蚌埠日报 2019-08-19 08:02 大字

8月15日上午,淮上区吴小街镇西门渡村村民刘铜月老人坐在家门口纳凉,刚修好的水泥路上不时有行人和车辆经过,同村村民丁素娟路过这里和他聊起了天。

“刘大爷,这路修好了,您现在出门方便了吧?”

“可不是嘛,以前一下雨这路就没法走,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没法出门了。”

刘大爷家门口的村道是很多村民出门的必经之路。由于路况不好,这条路也是困扰村民多年的“难心”路。

去年,市人大部署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后,淮上区在区镇两级同步开展票决制试点工作。当年11月份,吴小街镇人大在全镇公开征集民生实事建议项目,作为镇人大代表的丁素娟与其他人大代表一起,走村入户征集民意。

“我们到村里走访、开座谈会,把大家的建议收集上来。”丁素娟说,“晴天一脚土,雨天满腿泥,到我们村征集意见时,大家都说这路不修不行。”

与丁素娟类似,那段时间,镇人大代表马利也每天在社区征集居民意见。“槐花园社区E区没有健身场所和器材,居民想锻炼只能去其他小区。”马利说,在征集意见时,居民呼声最高的就是建设健身广场,“这栋楼上的郑大爷靠轮椅出行,因为没地方散步,他都准备搬走了。”

事实上,在2018年11月份中下旬,吴小街镇各村居都在有序推进票决制工作,人大代表走村入户、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视察调研重点工程、安置小区等,倾听群众呼声,征集建议项目。

“到去年12月初,我们共征集到项目35件,经过汇总整理,归类形成13件项目,经镇长办公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形成8件初步备选项目。”吴小街镇人大副主席崔飞说,在此后召开的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中,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公开公平的原则,最终筛选确定了4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镇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票决。

不仅要反映民意,更要程序规范。去年12月,在吴小街镇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经过听取介绍、各代表团分团讨论后,最终通过差额票决,大会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选出3件民生实事项目,分别是镇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项目、村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槐花园安置小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定了,人大代表却没有闲下来,他们一直跟踪监督着项目推进过程。经过招投标,西门渡村修路工程于今年6月份启动。丁素娟又忙活了起来,几乎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看看,路基结实不结实、混凝土质量如何、路面宽度够不够……半个月后,一条长500米、宽3米的新路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条路涉及四个组1200多人,这么多年了,‘泥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望着新修的道路,丁素娟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能够反映大家心声,我这个人大代表没白当!”

在西门渡村修路的同时,槐花园社区的健身广场也在加紧建设。“本来设计的广场只有600平方米,后来大家反映面积过小,我们又将群众的意见反映给镇人大,最终扩建至现在的1500平方米。”马利说,20余名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监督项目进展,而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社区副主任,同时也是小区居民,每天在施工现场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从器材的选用到摆放位置他都要一一过问。

与此同时,同属槐花园安置小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电梯维保也正在推进。由于小区建成多年,电梯已过了开发商承诺的维保年限,每次发生故障打电话请维修人员,总要折腾很长时间,居民对此一直有所抱怨。马利说,通过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社区聘请了专业维保公司在小区驻点,维修人员不仅能第一时间赶到发生故障的电梯,同时也加强了日常检查维修,电梯故障发生率明显降低。

今年7月份,槐花园E区健身广场正式竣工,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座椅等设施一应俱全。炎热的天气没挡不住居民热情,每天清晨和傍晚广场上总是聚满了人。准备搬走的郑大爷留了下来,每天到广场上和邻居们唠唠嗑成了他新的生活习惯,有人问他为啥不搬走,他乐了:“有了这么好的健身广场,我哪也不走了!”

听到郑大爷的话,马利也笑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能为群众做事,我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新闻推荐

能否延续共享单车“爆红”的神话,还是只是“看上去很美” 共享汽车的春天能来吗?

停在龙子湖公园停车泊位上的共享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发展的今天,不断涌现新的交通工具和多元化的出行...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