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书 □刘晓林

淮河晨刊 2019-07-19 07:54 大字

爷爷长期在外地工作,于他,我并不熟悉,可他的书我却很熟。

对爷爷的了解,是从父亲应家乡有关部门之约,写的一篇介绍爷爷生平的文章中得知的。爷爷出生在皖北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上过私塾,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年轻时喜欢文学,尤其喜爱唐诗宋词,经常一个人吟诵到深夜。三十岁时开始自学中医。一方面,他用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钱购买大量中医典籍,苦读钻研;另一方面,向当地一些名医讨教,并在药店坐堂将所学用于实践,解人病痛,不收诊费不卖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爷爷从工作地回到老家,路过蚌埠时,把一个装满书籍的木箱放到我们家。当时家中的书已经被烧光了,正是读书年纪的我没有书读,家里一下子有了一箱子书,心中自然是高兴,但父亲却不允许我们乱翻乱动,这就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总想看看箱子里有些什么书。有一天趁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打开木箱,发现里面没有我期望的中外文学名著,满满一箱子全是医书,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竖排版的线装本。印象中有两套《伤寒论》,还有《本草问答》《医宗金鉴》《金匮今译》《医学史》等,还有一套十六本的精装硬面《皇汉医学丛书》,以及厚厚一摞的《中医杂志》,特别是两套《伤寒论》,全是线装本,其中一套还带有木质匣子,既精致,又古香古色。好多书上还有爷爷阅读时留下的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加批加注等。

箱子里还有一部分是爷爷亲笔书写的医案和读书笔记,将书写纸剪裁成普通的书本大小,用棉线装订起来。轻轻翻开,也是竖排书写,无论是用毛笔书写的蝇头小楷,还是用钢笔的随手记录,都是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特别是那小楷,字体端庄,更兼典雅,字里行间满是清秀,透着一种质朴、自然、平淡的气息。

爷爷将行医诊病作为一生的职业,回到老家以后,一直义务为乡邻诊病开方,不取分毫。许多人过意不去,就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爷爷送个南瓜,拿几斤粉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用这些不成礼品的“礼品”来表达对爷爷的感激和尊重。

那一箱子书放在家里,在每年夏季天气晴朗之时,父亲总会把它们搬到屋外,一本一本地放到太阳下晾晒(那时并不懂得烈日暴晒不利于典籍的收藏)。整理时,父亲小心翼翼,轻拿轻放,我们小孩子是不能插手的。父亲常常抚摸着书籍,喃喃说道:虽说现在这些书籍有了新版本,简体字,阅读起来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宝贝呀,不应当闲置在箱子里。

古有“子承父业”之说,但在父辈中却没有一人学医,我们那时也是年纪尚小,所以这些医学书籍自然也就束之高阁了。

那一年,年过古稀的爷爷来蚌看病,与父亲谈起了那些医书时说,这些医学典籍送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在解人病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说来也巧,就在这不久,国内一知名古籍出版社征集各类古典书籍,我和父亲一块将爷爷木箱中的《伤寒论》《皇汉医学丛书》等大部分书籍拿了过去,完成了爷爷的心愿。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在我的书橱里还存放着爷爷亲笔书写的医案手稿和读书笔记,还有一套《医学史》,那是当年我趁父亲不注意悄悄留下来的。

作者单位:蚌埠市广播电视台

新闻推荐

儿童优惠乘车政策要改了 “量身高”变成“看年龄”,你怎么看?

孩子明明年龄还很小,但个子蹿得实在太快,很快就超过了免票标准,相信很多市民都遇到了这种情况。现行的城市公交、长...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