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花鼓传乡韵

安徽日报 2019-05-31 07:18 大字

鼓钟锵锵,淮水汤汤。初夏的午后,蚌埠市淮上区,一场群众自发组织的花鼓灯表演吸引四乡八镇的乡邻围聚一堂,鼓声、歌声、掌声充盈耳中,沁人心脾。

流传于淮河两岸的花鼓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花鼓灯是沿淮人民在纪念大禹和涂山氏女的锣鼓声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宋代已成形,明清时期甚至呈现“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盛况。人们在稼穑、渔猎之余,每每于婚嫁、祭祀和庆岁之时,都会用花鼓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锣鼓声声震天响,载歌载舞满天红。发源于民间的花鼓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七分唱来三分跳”,其舞步明快多变,唱腔高昂激越,于泼辣中见细腻、粗狂中见妩媚、风趣中见柔情的独特韵味深受蚌埠人民喜爱。逢年过节,只要锣鼓一敲响,四乡农民便自动聚集在村头,拉开场子,燃起篝火,用竹竿挑起灯笼,唱灯歌、玩花鼓,尽兴而归。在都市,每逢正月十五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各个社区便组织锣鼓班子开展抵灯活动,男女老少全民参与,实现花鼓灯的活态传承。

欣赏地道的花鼓灯表演,自然得到“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从蚌埠城区驱车一时半许,便来到了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背靠涂山、毗邻天河的天然环境孕育了繁盛的民间文艺。整个村子3000多人,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幼齿孩童,每个人拿起绢扇,都可以“秀”一段花鼓灯。如今,村里建有花鼓灯传习所、花鼓灯演艺广场,成为蚌埠市集花鼓灯保护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点。徜徉在冯嘴子村阡陌小道,览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再来一场花鼓灯表演,亦别有一番风味。

能歌善舞的蚌埠人民善于推陈出新。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接力,花鼓灯艺术声名远扬,大放异彩。走进城南花鼓灯嘉年华景区,一个个红色小花鼓组成的摩天轮矗立广场中央,与周边的欧派建筑相映成趣;花鼓灯艺术长廊、花鼓灯人机互动等随处可见的花鼓灯主题元素吸引游客驻足流连,在观光游览中感受淮畔人文风情。

传统艺术和现代文旅精彩交融,让花鼓灯从乡村走向城市舞台,不变的仍是那别具特色的淳朴乡韵。

新闻推荐

夏季供气安全早准备

为了确保夏季供气安全,日前,蚌埠新奥燃气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汛期到来之前已经对市区87个中压钢制阀门井完成了抽水...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