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朋友圈也有门槛? 家长担忧儿童社交成人化

淮河晨刊 2019-05-16 08:49 大字

本报记者靳瑾

“十岁的孩子想加入同学的朋友圈,没想到还有投名状。这个问题该咋解?”近日,一位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说说,说女儿班级里几个女生组成一个朋友圈,必须要先买指定的笔记本才能算入圈,取得和她们一起玩的资格。

入圈的笔记本到底该不该买?买吧,怕孩子被带跑偏;不买吧,怕孩子自卑。话题迅速引起众多妈妈的讨论,留言在说说下盖起了高楼。

班级有个朋友圈朋友圈有个门槛

昨天上午,淮河晨刊记者与这位焦虑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她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平时在班级人缘不错,也有比较要好的同学,常在一起写作业或者结伴出去玩。前几天女儿回家告诉她,班里有几个女生走坐常在一起,无论她们带去学校的零食还是课间谈论的话题,都是班里的焦点。女儿很羡慕,也想加入她们的朋友圈。然而,其中一个女生告诉她,必须先买一个笔记本才行。“就是那种粉红色的,表面有钻石装饰的本子,blingbling亮闪闪的玛丽苏类型。因为这个小团体里每人都有,所以想加入的人也必须有。”这个妈妈告诉记者,女儿还专门带她去了趟文具店看本子。

然而,尽管女儿态度坚决,妈妈却很纠结:“本子并不贵,十来块钱的样子。但我觉得有点low是一方面,害怕女儿的审美会被带跑偏,长大以后只爱看无脑言情剧一类的;另一方面,这么小就搞小团体好吗?而且还设定了这么物质的门槛。”

买还是不买各方观点针锋相对

于是,犹豫不决的妈妈在朋友圈发了说说,想问问大家的看法。原以为是一个笔记本买不买的小事,没想到,说说下面的讨论却在几小时内盖起了高楼。对于买还是不买,留言的态度泾渭分明,每一种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主张买的占了将近一半。网友菜妈认为,一个本子而已,小孩子一时心血来潮,犯不着这么上纲上线。网友小六姐姐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说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想因为十块钱的本子让孩子在学校受孤立,甚至在心理上形成匮乏感。网友西瓜太妹还举例论证:“成年人还有超跑俱乐部车友会啥的,不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吗?圈子不同,思维也不同。孩子又不是活在真空里,为什么这么抗拒物质呢?与其长大后应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世界一脸懵圈,不如从小就慢慢学着适应。”

不过,也有另一半认为不该买。网友牵着蜗牛去旅行就认为,现在要的是笔记本,如果将来入圈的门槛提高到要开奔驰宝马呢?那时候,父母无法满足要求,孩子会不会更失落?“孩子的虚荣心不能助长。不加甄别的一味满足只会让孩子迷失自我。”

网友蛋蛋宝宝担心的则是小团体的性质:小女孩喜欢的笔记本还好,万一遇到不健康的小团体,搞点打架斗殴啥的那可怎么办呢?毕竟新闻上也经常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受同龄人唆使,或者向往古惑仔的“江湖”而走上歧途的。网友豆胖妹妹则认为,以物质为基础的是塑料花友谊。“难道一个笔记本就能证明友谊?只能说明没有自己的判断。不如趁这段时间引导孩子多读书,明事理了才不会随波逐流。”

当然,也有不走寻常路的父母。网友和菜头就豪气地留言:“我会教育女儿,干嘛要跟着别人的节奏来。你应该自己成为团队的核心,制定入圈的标准。”还有一位宝妈留言:家长哪来这么多小剧场,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坦然告诉孩子。十岁的孩子能理解了,也不是各个都是熊孩子。

眼看着从简单的买不买发展成教育大讨论,说说下也有佛系母亲出面劝和:孩子的成长发育是个过程,每个人都有中二的少年时代,长大了自然就修正回来。“就像小孩两三岁的时候都爱坐摇摇车,等他长到六七岁你让他坐都不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孩子。”

看了大家的留言,这个妈妈说自己更加纠结了,决定先冷一冷观察一下再说。“感觉一个本子简直要成为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转折点。如果孩子不跟我说清楚前因后果,我可能就随手买给她了。现在真得好好想想,到底买不买,然后怎么跟孩子解释。”

小本子延伸出教育大问题

一个笔记本,能延伸出这么多的问题吗?对此,蚌山小学校长王莉认为,其实孩子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就是想要一个和别人一样的笔记本,家长不用脑补那么多小剧场,淡定一点就好。要是太过紧张,反而可能会干扰孩子的童真童心,起到反作用。

不过,王莉对班级里存在的小团体却保持十分的警惕。在她看来,出现这种现象很不正常。虽然能理解成有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需要抱团取暖;或者羡慕那些言行举止很炫很酷的同学,但绝不能听之任之。“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有些朋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树大自有藤来绕,自己很优秀,自然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成为志同道合的真正的朋友。”

记者也就此问题采访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会长吴松年。她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看作儿童人际交往的成人化倾向,是成人社会在孩子身上的投射,且越来越低龄化。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成人化性格”,并非小问题。“本子只是表象,实质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拉帮结派,还设立进入门槛,这其实是家长潜移默化间把成人世界的潜规则教给了孩子。”

吴松年认为,孩子的心理成长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与顺序,过早的成人化对孩子而言是“拔苗助长”。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社会认知不足的孩子来说,不利于形成恰当的社会情绪和正确的世界观,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支招: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么做

虽然道理都明白,但是应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吴松年指出,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智与年龄段,尤其儿童时期是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更不能等闲视之。她打比方说,家庭是孩子人格的加工厂。作为孩子社会化的起点,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向孩子传递正面的、积极的能量,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真诚品质、自信品质的养成,以及人际互动等重要能力的发展。“我建议家长适当过滤社会负面信息,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正面的成长环境。防止孩子因为过早接触社会阴暗面而丧失对人际、家庭和社会的安全感。因为一旦缺失,弥补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会在成年后的行为上出现偏差。”

王莉的建议则更加具体:家长首先要淡定,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比如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朋友圈,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吗?还是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仅不应该学习还应该远离。还有,笔记本的作用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不能只盯着看上去最酷最炫的同学,而是把眼光放长远和更多人成为朋友。

作为校长,王莉也更加关注校园环境。她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多加关注,通过班会、谈心等各种形式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同时也要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发现彼此的优缺点,倡导友爱互助。尤其是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给予照顾关怀。王莉还举例说,学校一名叫阳阳的同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品学兼优、阳光开朗。老师对他也格外关爱,把他树成典型励志少年,同学都很崇拜他,几乎全班同学都是他的粉丝。“老师充满正能量,班级就不会被阴霾笼罩。老师做好表率,孩子就不会迷失方向。”王莉说。

新闻推荐

蚌埠供电公司停电信息

1、因设备消缺,10kV胜西12线H1分02#杆Z03支线开关以后线路将于2019年5月22日7:00-18:00停电,主要停电影响范围:原柴...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