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笆斗进了博物馆 □刘俊卿
蚌埠市博物馆的小王电话告诉我,我捐赠的小笆斗已被蚌埠市博物馆收藏且放上了展台,与市民见面了。这消息使我异常兴奋。
我家的小笆斗为何能登上市博物馆的展台?这是因为小笆斗是民国时的器物,在此之前,蚌埠市博物馆的盐粮展台上有秤,有斗,唯独缺少笆斗,而这些物品却是蚌埠建市初期不可或缺的见证物。
说起我家的“小笆斗”,颇有些来历,那个比普通的大笆斗多了两个把手的小笆斗,原来是民国时期我家在本市的米坊街开“面行”(买卖面粉的商铺)时用的器具,是我家的“斗把子”(店铺里的工人)用来倒腾粮食的一种工具。(其它粮店也有)这笆斗高一尺上下,直径一尺左右,应是我见过笆斗中的袖珍版了。然而,这柳条和竹片制作的器物,耐用的超乎人们的想象,小笆斗虽然历经了七十多年的寒冬酷暑和不停的使用,至今不腐不朽不蛀,依然完好无损,品相极佳,估计再使用个二三十年也没有问题。
一个柳竹制作的器物怎么能使用那么长时间还完好无损,听懂行的老人说,制作盛粮食的大笆斗比较简单,只需选用一些粗细合适的较好的柳条和麻线即可,而要制作“斗把子”经常倒腾粮食用的小笆斗可不简单,首先是要选用上好的材料,竹片和柳条要去性,要做防腐防蛀处理,要过桐油,还要选用上好的牛筋做绳,连穿柳条的麻线也要用松香处理过才能使用,不然柳条竹片易脆易朽易虫蛀,麻线也会早早朽断。因此,用这些经过精心处理过的材料做出的小笆斗才会结实耐用,经年不坏。我恍然大悟,难怪我见过那么多大笆斗都早已不见了踪影,而我家的小笆斗却还仍然“健在”。难怪我的父母亲从不愿舍弃它,还那么珍爱这只笆斗,生前一直倍加小心地爱护和使用着它了。现在想来,父母对笆斗的偏爱不仅是对使用过旧物的珍惜眷恋,亦是对笆斗精心制作者的一种尊崇。
在蚌埠市博物馆的人要来我家验证接收捐赠的前一天,我对小笆斗又产生了相惜之情,那毕竟是我家几代人用过的器物啊!那天,我细心地将小笆斗进行了里里外外的清洗、晾干。
新闻推荐
蚌埠报业传媒集团成立《淮河晨刊》车友俱乐部,旨在打造汽车爱好者的聚集地,为广大车主提供便捷的服务。会员可通过微...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