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责任在右 我的援非之行

淮河晨刊 2019-05-09 06:46 大字

作者参与医疗救护。▲5月4日,南苏丹卫生部为即将离任的第六批中国援南医疗队颁发荣誉证书。▼作者与当地百姓在一起。□费孝敏

◇编者按

在这芳菲绽放的五月,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一直以来,被称之为“白衣天使”的护士群体是人们乐于歌颂的对象,因为他们敬业奉献、吃苦耐劳。为纪念国际护士节,本版特编发蚌埠二院手术室护士长费孝敏的一篇援非之行文章,详细记述她作为中国(安徽省)第六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员,在异国他乡近360天里为当地百姓救死扶伤、辛劳付出的历程,极大地弘扬了南丁格尔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钦佩和感动。为此,在护士节到来之际,也让我们对所有的白衣天使们道一声衷心的问候: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四月的朱巴,进入了雨季。清晨,月亮还没隐退,初升的红日已挂在天际,漫步在北京大院(医疗队驻地),清风徐来,竟也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凉意……蓦然回首,援外结束的日子已近在咫尺,回顾在异国他乡的近360天,感慨颇多,有辛劳、也有欢乐、有泪水、更有收获……

最年轻的国家

去年的五月,历经十几个小时,两度转机,我与队友们踏上了万里之外东非大陆上的神秘国度——南苏丹共和国,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助医疗任务。

南苏丹,赤道北部的东非内陆国,是联合国里最年轻的国家。这里有奔腾不息的白尼罗河;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有清澈湛蓝的天空;这里也有贫穷、战争、疾病和死亡;这里常年平均温度摄氏四十多度;这里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里,疾风骤雨突如其来,旱季里,漫长的酷热难捱。

这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1年独立,连年的内战,民不聊生,“吃饭靠上树、穿衣一块布”(饿了就爬到树上摘果子吃,身上用大块的布裹着当做衣服)是当地大多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所有的这些,我和队友们都早已知道,但真正零距离走进这片土地,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当地的安全局势极不稳定,治安情况不容乐观,入室抢劫事件时有发生,夜里时常能听见鸣枪声。我们上班的必经之路——(MinistriesRoad称为“部委路”)是各国使馆、政府部门所在地,道路两旁的围墙上布满了机关枪扫射留下的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弹孔痕迹,破旧的窗户框上还镶嵌因枪击留下的玻璃碎片;路上时常看见一辆辆驾着机关枪的装甲车从我们车旁飞驰而过,车上站着身着迷彩服荷枪实弹军人……这一切,都让初来乍到的我忐忑不安。

为了保障队员的安全,我们每天集体坐面包车上下班,从驻地到医院两点一线,很少外出。平日里晚饭后,在驻地院子里散步,是大家不多的放松方式,也成了北京大院里的一道风景。

手术室里的东方人

我们医疗队援助的是朱巴教学医院,它位于南苏丹的首都——朱巴市,是南苏丹最大的一所公立教学医院。虽说全民免费医疗,但是南苏丹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的匮乏,缺医少药,这里的病人其实大多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救治。

虽然是教学医院,但手术室里环境异常简陋,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手术床锈迹斑斑、骨科用的C型透视机早已坏掉且布满灰尘地躺在角落里、手术间内仅有的一台空调几乎不制冷(一台手术下来汗水浸透手术衣)、手术无影灯经常罢工,即使是提前一天预约的手术,也会随时因为停电、停水、没有消毒衣、没有消毒敷料、没有手术器械、没有消毒手套、缝合线等各种不可思议原因被迫取消。这些都没有消减大家的工作热情。停电了,就用手机照明继续完成手术;停水,我们就提前从驻地拎水进行外科洗手;手术室里苍蝇横飞,大家都练成了边做手术边挥手赶苍蝇的技能;缺少手术器械及用物,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手术用物……在这满是黑皮肤的手术室里,来自东方面孔的黄皮肤在辛勤忙碌,默默付出……近一年来,手术科的队员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了一台又一台手术,受到当地医院及群众的高度赞誉,并被当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南苏丹是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的高发国家,在国内,手术病人在手术前常规进行免疫八项检查,而在这里,因化验费需病人自费,大多病人付不起化验费,所以在当地医院做手术,术前一般是不进行免疫八项的化验检查,即使做检查,因设备和技术水平限制,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而医护人员会经常接触到手术病人的血液、体液等,随时都会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疟疾等病的风险。当地手术室在这方面是疏于管理,防护意识差,无论在配合感染手术或清洗感染的手术器械都基本没有防护措施,更别提国内医院执行的标准预防了。我们便把国内医院感染防控的理念传播给他们,想方设法在手术间、清洗间配备了防护眼镜、防护衣、围裙等防护用具,随时供手术护士使用,手把手教授他们术后手术用物处理的方法、流程,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

义诊帕洛奇、波尔

在使馆经商处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医疗援助队先后两次远赴南苏丹偏远艰苦地区“帕洛奇”及“波尔”为当地百姓义诊。在第二次的义诊的前一天,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起飞六分钟后坠毁,149名旅客和8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而我们将要乘坐还是一架服役多年只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小飞机,坠机事件对大家的心理上确实是个不小的影响,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个退却,仍义无反顾地奔赴一个又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波尔医院只有一个护士、一个医生,其他都是志愿者,各科根本没有诊疗场所。得知中国医生要来,候诊病人早早地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病人得到治疗,队员们冒着40℃的酷热,在医院内的大树下,支起几张桌子,拿出捐赠的药品,为百姓看病。

手术室里,队员们每天顾不得喝水,顾不得吃饭,一台接着一台手术连续进行着。当地的手术室条件极其简陋,手术室的房顶是铝皮搭建的,室内与室外一样达到摄氏四十多度高温,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手术衣早已完全被汗水浸透,术中都能感觉到身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流,身上涂抹的驱蚊水也被汗水冲刷得荡然无存。

大树下,义诊队员们顶着酷热,迎着滚滚热风,全力以赴地工作着,接受咨询、诊断、治疗、发药……每天从上午忙到傍晚,连续作战,队员们的义诊付出,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受到当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几天义诊活动下来大家都感到体力严重透支。

回到驻地,连续几位队员病倒了。而我在第一次“帕洛奇”义诊回来就生病未愈,这次又带病参加二次义诊,也未能幸免。当天夜里便高烧39℃多,发起寒战,头痛欲裂……夜深人静正是思念故土的时候,那一刻原本坚强的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第二天,内科专家诊断我为“抵抗力下降,疟疾复发”,遵循在非洲“逢热治疟”的治疗原则,开始为我进行抗疟疾治疗,在我生病的十多天里,队友们轮流精心看护,使馆经商室参赞多次慰问,关心询问病情;国内省援外办主任、市及我院领导,纷纷发来慰问短信,嘱托我好好休息,虽然远隔万里,却让我时时感受到家人般的牵挂,感谢大家的关爱和陪伴,这份情谊将永存心间。

近一年来,我和队友们多次为中方使领馆、中资公司人员提供救治及义诊保健工作,积极为患有疟疾、伤寒等传染病的在南华人提供快捷有效的护理治疗,多次参加“赴孤儿院献爱心及义诊”活动,为孤儿们送医送药,提供食物和玩具,用我们的爱心抚慰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佑护生命,随处开花

一路走来,医疗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命的神圣承诺。动荡不安的局势、酷热的气候、业余生活的寂寞,都没能阻挡我们援非的脚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南的每一天我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援外工作;无论在朱巴、在偏远帕洛奇地区、在贫瘠的波尔地区、还是在中方各公司、在孤儿院,无不留下我和队友们的援助足迹。

四月朱巴,进入了雨季,在雨露的滋润下,红红的三角梅竞相绽放,挂满枝头,宛如南苏丹人民病愈后那一张张感激的笑脸,宛如在默默奉献中我们收获的跨越国界的友谊之花。清晨里,我漫步在驻地北京大院,想起了冰心的一句话“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佑护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处开花……”在这万千里外的东非大地,我们和援外的前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援外医疗队精神传承发扬光大,让中南友谊之花在非洲的大地上盛开得更加绚丽!

作者系蚌埠二院手术室护士长、中国(安徽省)第六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员

新闻推荐

讲述家庭故事 传承优良家风

本报讯(记者陈春怡)5月6日,蚌埠市女职工“传承良好家风共创文明家庭”演讲比赛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24名选手轮...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