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最蚌埠” □李博

蚌埠日报 2019-05-06 08:31 大字

五一节前,我和单位领导到铜陵参加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活动,回来后找头儿报销差旅费,签字前他问:“你的小文章呢?”

作为“笔杆子”云集的地方,我们单位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出差、学习回来,一定得“交作业”——写篇文章复盘行程,总结收获。

本来抱着侥幸心理,奢望领导能忘了此事,没成想他记得比谁都清楚,此处应该有“捂脸”表情。于是,我决定充分暴露,泥沙俱下。

这算是写在前面的话。

4月25日,我参加了中国融媒体广告创新峰会,来自省内外数百家媒体聚首铜陵。此前我就知道这次活动将有表彰环节,只是申报项目众多,不知会花落谁家。

去的高铁上,突然接到会务组人员的喜讯,蚌埠日报社申报的“最蚌埠”微信公众平台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融媒体新锐品牌,请我们当晚参加彩排。到达酒店后,我们随即来到了彩排现场,见到了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一个叫周美芳的女孩。

刚见面,小周就问:“你就是蚌埠哥吗?”我笑着点头,又有点纳闷,“你怎么知道?”

“你们的最蚌埠,就是我做的现场讲解,来自北京的评审们都打了很高的分数,我印象很深。”她边说边安顿我们坐好。

我瞄了一眼她手上的获奖名单,得奖的都是浙江报业、贵州报业、二更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界的“大咖”,而且只有十家。小周告诉我们,虽然来宾很多,但很多媒体都没有得奖,我们算是幸运的。

第二天,峰会正式开始,当天参会的还有芜湖、六安、黄山、淮南、滁州等兄弟媒体,但只有我们拿到了那个沉甸甸的奖杯。

“恭喜最蚌埠!”滁州日报社一位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这份大奖让周边城市钦羡不已,也让我们倍感荣耀。

颁奖结束后,接待我们的小周说:“我觉得很有意思,回头一定要关注下最蚌埠。”前几天,在微信“看一看”中我发现她给我们点了一个“在看”。

“最蚌埠”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于2016年,那时正赶上媒体转型热潮,各种媒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容易,打造一个全新的强势媒体,延续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香火”,其实谁都不敢打包票,即便是有着多年经验的媒体老将,也不能保证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后万象更新。但是当时的几位领导决定在广告中心画了一个圈,开辟出这样一块“试验田”。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当年“最蚌埠”就收获了12万粉丝。后来的三年间,粉丝都是成倍增长,如今已经成了40万粉丝的新媒体品牌。去年,我们创造了蚌埠微信公众号单篇阅读量的最高纪录。

“最蚌埠”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蚌埠报业这片沃土的必然。我们所处一个有才华就有舞台的地方,领导的信任、政策的扶持、同事的协助都是加推“最蚌埠”越走越高的不竭动力。一个人做成一件事很难,好在我们的身后有着强大的蚌埠报业传媒集团。

实际上,除了“最蚌埠”,这几年我们做了许许多多未曾做过的事,超越了很多难以越过的坎,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赞五毛,蚌埠哥急等结婚。”自从几年前做了“最蚌埠”,我就多了一个别称——“蚌埠哥”。倾听网友心声,回应网友关切,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其实很多问题,我并不一定能解决,只是我想起码让他们觉得有人愿意倾听,我与网友之间信任的桥梁就是这样构建的。

过去三年多,不管是出差、放假,我都要背着一个电脑,就像侠客行走江湖要配着一把剑。思考选题、编发文章、精选留言,工作已经成为我的生活。

很多人在听说“最蚌埠”只有我一个人在运营的时候,都会感叹一下不容易。是吧,不管遇到什么事,每天早上都要打开电脑,睁开眼就要想今天发什么,说真的,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可是,哪个岗位又不辛苦呢?记者时间不由己,召之即来;编辑夜晚做版面,黑白颠倒;发行凌晨送报纸,起早贪黑。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何况容易的事轮不到我们来做,你说是吗?既然如此,不如做个一往无前的人,学老牛耕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有耕耘怎会没有收获,你说是吗?

最后就剩一句了:扫描本报头版二维码,关注蚌埠报业旗下各新媒体平台,如“最蚌埠”。

新闻推荐

建华社区: 居民身心都健康 社区才和谐

4月25日下午三点,建华社区二楼,毕娅欣的健康工作室准时开诊了。75岁的陈永桂排在第一个,她前段时间体检发现有颈椎动...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