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风景线

蚌埠日报 2019-04-19 08:33 大字

礼让斑马线■主持人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时,遇有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这条一度不被重视的条款,因为一场“礼让斑马线守法文明行”专项行动,即将迎来新一轮更强的违法曝光和处罚。监控抓拍、媒体曝光、现场查处、罚款扣分,多管齐下的交通管控措施,既是巩固创城成果的硬要求,也是提升城市交通文明的强任务。

那么,机动车上路后礼让斑马线,究竟如何让?哪些情况下该让,哪些情况下又可以不用让?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处罚?同时,一味强调机动车礼让斑马线,高峰期造成车辆拥堵又该怎么办?礼让斑马线是否也能适时为行人套上紧箍咒?守礼谦让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应该如何传承发扬?

本期“党报会客厅”,我们特邀市交警部门负责人、长期关注城市交通的媒体人及理论研究者、德育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作出探讨和交流。

■斑马线前,车辆不避让行人,不仅是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呼吁:今后在道路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中,充分考虑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有效解决人、车、路之间的矛盾。

王超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

■“礼让斑马线”体现的是对生命和法规的尊重,传递的是满满的文明蚌埠正能量。

■涵养马路文明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或可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倡议升格为地方性法规,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饶彩霞市委党校副教授

■礼让斑马线执行的好与坏,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折射出的却是城市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心。

■处罚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提升交通出行文明,培育每个人文明出行意识,让出行人意识到遵守规则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何沛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记者

深度对话

硬核上线,机动车套上“紧箍咒”

主持人:自上而下开展的“礼让斑马线守法文明行”专项行动,是提升交通文明出的一项实招,这招对机动车驾驶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什么情况下该让,什么情况下又可以不用让?

王超:“斑马线礼让行人”是交通法规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对机动车驾驶人提出的——必须在斑马线前慢、观、停、让。换句话说,斑马线前车辆不避让行人,不仅是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礼让斑马线”这个事,并且自上而下开展专项行动,这是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行人的通行安全密切相关的。因为机动车通过路口时,如果不减速、不观望,加上转弯处视线受阻,一旦抢道,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恶性的斑马线交通事故,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公安部交管局在2017年6月17日发布的通报中称:近三年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礼让行人导致的事故占此类事故的90%。这些数据深刻说明,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关于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究竟如何“让”的问题,简要来说就是:任何情况下,机动车遇斑马线都应该减速,如果斑马线上有行人正在通行,必须停车让行。如果行人已经通过了机动车所在的车道,该车道内的机动车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斑马线。为了帮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斑马线前如何礼让行人,我们支队还专门制作了动画视频,已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向社会发布。

主持人:具体到蚌埠市,“礼让斑马线”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王超:礼让斑马线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几年来,蚌埠市通过持续的宣传和治理,采取了监控抓拍、路面查处、媒体曝光、宣传教育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斑马线礼让行人已成为大多数机动车驾驶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认可。

今年,我们在原有的6套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设备的基础上,又在7个路口和7处路段新增建了14套抓拍设备,基本实现了对重点路口、路段的管控。截至目前,已经抓拍此类违法行为1940余起,这些违法车辆将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同时面临罚款100元、记3分的处罚。当然,曝光和处罚都只是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引导更多驾驶人养成礼让行人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

但是,从我们统计的数据看,2018年至今,全市(含三县)机动车驾驶人在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有30余起,其中4起事故导致行人被撞身亡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理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的工作依然艰巨。

何沛:去年10月,市文明办牵头组织的全市公共文明行为调查显示,“礼让斑马线”被认为是市民心中排在首位的“最满意、改善最显著的文明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车辆礼让斑马线在市民心中的好感度和满意指数。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跟随交警深入一线采访,看到驾驶人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配合,渐渐到有意识在斑马线前缓缓停车,特别在礼让斑马线活动进入高潮阶段,很多机动车驾驶人礼让行人的意识明显增强,不少驾驶人会主动在斑马线前踩一脚刹车。作为机动车驾驶人,一开始我也会忘记在斑马线前礼让,但看到旁边有车停下,就提醒自己,“对,斑马线前得礼让行人”。慢慢地,从被动到主动,在斑马线前减速让行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也会得到行人伸出大拇指点赞。

但客观说,机动车在右转弯、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前,人车抢道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

饶彩霞:一条斑马线,保护着行人的生命安全,是名副其实的安全线、生命线、道德线、文明线。这里我想着重说一说在礼让斑马线方面尚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人让车”多于“车让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车辆都能真正在斑马线前减速、停车避让,使得左顾右盼、步步惊心成为大部分过斑马线市民的真实写照。二是交警在与不在“不一样”。交警在路面执法时,司机和行人警惕性增强,互相礼让多于平时,但交警一撤出马路,我行我素、互不相让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高峰与平峰有差异。早晚高峰由于交通流量的急剧增加,当行人等待时间过长时,往往成群结队强行穿越车流,迫不得已的“礼让斑马线”造成机动车拥堵。

双向礼让,防止文明城市“添堵”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包括抓拍、曝光、处罚等“礼让斑马线”的强制性约束,只是针对机动车驾驶人。在人流量较大的斑马线上,由于行人不间断通行、机动车礼让,而导致道路拥堵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特别是早晚两个高峰出行时段。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王超:这是“礼让斑马线”衍生出来的新课题。为应对高峰时段人流车流混织造成路面拥堵状况,当前,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安排警力上路,现场指挥车辆、行人交替有序通行。但面对越来越多的路口、越来越大的车流人流,我们有限的警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分身乏术。前几天,我们主动向市文明办汇报,争取在一些路段增派交通志愿者上路开展志愿活动,就是通过志愿者引导行人“组团”过斑马线,为机动车预留出一定的通行时间。

同时,4月5日起,我们也开始加大了对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市区主要路口通过行人违法抓拍系统对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抓拍后由辖区交警大队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下一步,我们还将增设对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抓拍设备,进一步提高行人的守法率。

饶彩霞:“礼让斑马线”体现的是对生命和法规的尊重,传递的是满满的文明城市正能量。但是,对于部分斑马线密集的路段,过多礼让造成车辆在斑马线前长时间停留加剧交通拥挤,也已经演变为另一个待解问题。

或许因为宣传不到位,或许因为缺乏标准和参照,“礼让斑马线”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部分司机在斑马线前不知礼让,与行人抢道被逼停,阻碍交通;部分行人过街漫不经心、慢慢吞吞、左顾右盼,不能迅速通过,耽误时间;还有的行人在过斑马线时低头玩手机或者戏耍,甚至有行人完全无视红绿灯,闯红灯强行过马路。

我认为,礼让斑马线和文明过马路是相互的,人多的时候车辆停一停,车辆拥堵的时候行人等一等,双方互相理解,互相礼让,才会让拥堵情况有所缓解。

何沛:礼让斑马线有了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一定问题,那就是,高峰期一些人流量车流量大的路段被堵得水泄不通,驾驶人普遍反映“一直有行人在过马路,让都让不完”。我在一线走访时听到很多诉苦:高峰时段行人不断,使右转弯车辆长时间滞留;一些行人过马路时玩手机、打电话,人为造成路口拥堵;还有行人在人行道上突然加速或折返,让人避之不及。

特别在老城区的街道,如在汽车和过街行人数量较多的淮河路、胜利路等路段,遇到高峰期,人与车的出行呈“两旺”状态,路口“倒灌”而来的车辆不可避免地占据了人行横道。行人中有很多中小学生,通行车辆只能停车等待,又错过了宝贵的绿灯通过时间,排队的司机也就多有怨言。

总体而言,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动开展以来,车行交通的需求被一定程度地抑制,而高峰期人行交通需求得到一定释放。

主持人:实际上,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在驾驶人和行人两种身份中来回切换。如果用两个视角来考察“礼让斑马线”,应该都能得出不一样的感受。

何沛:那是肯定的。有了驾驶人的经验,当我的角色转变为行人,在过马路时遇到礼让行人的机动车,自然会快速走两步尽快通过路口。所以,在两重身份不停转换的情况下,也能以不同角度体会到行人和驾驶人的心情。

礼让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交通,礼让斑马线执行的好与坏,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折射出的是城市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心。如何让斑马线文明成为一个城市的常态,成为人们遵守文明的共识?从宣传报道的角度看,我希望相关部门不仅要对驾驶人提出礼让要求,也要对行人做一些灌输式宣传:斑马线是一条文明双向线,一方面驾驶员要礼让行人,同时行人也要文明通行,不要做马路低头族;在机动车礼让时,行人可以快走几步,做到相互尊重。

饶彩霞:文明并非单向,生活中行人与司机的身份也并非固定,无论是谁,都会走上斑马线,成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一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条条斑马线,唯有各方有礼,通行才能更加从容,出行文明才能得以传递和提升。因此,要坚持从行人与车辆两端发力,营造车让人、人快走的文明交通环境。一句话,提升交通出行文明,关键在于每个人文明出行意识的培育。

内外兼修,深度涵养马路文明

主持人:车让人,让出安全和文明;人快走,让出理解和温度。但是,保障机动车和行人“有效”通行,显然不能只靠“礼让”,特别是在人车矛盾突出的路口和过街斑马线。怎么解决?

王超:近年来,蚌埠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约2万辆,道路通行压力不断增加,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缺少立体过街设施。如胜利路三院门前、延安路津浦大塘公园东门以及东海大道延安路路口等路段、路口,因缺少立体过街设施导致经常发生拥堵。

我们交警部门也想借此呼吁:今后在道路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中,充分考虑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有效解决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比如,解放路凤阳路路口的行人下穿通道,实现了人与车的立体通行,在保障了行人安全过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路口的通行能力。

何沛: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启动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我认为,礼让斑马线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尊重生命、传递正能量,提升城市文明的需要。无规矩不成方圆,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者,以教育劝导为主的同时,对那些明显违反交通安全法不减速等不礼让行为予以扣3分罚款100元的处罚,让“礼让”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但是,处罚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提升交通出行文明,以及每个人文明出行意识的培育,让出行人意识到遵守规则才是最“理性”的选择。作为重要的交通参与者——行人,在斑马线前更要远离陋习,如走路低头玩手机、随意闯红灯、翻越护栏等,这些出行陋习不仅破坏着交通秩序,更威胁着自身的生命安全。

我认为,特别是高峰时段,在无交通信号灯路段,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减少行人过街对车行交通的干扰,就要规范过街行人等待区域,不能让行人贸然进入车道。可以设置交通志愿服务劝导者,将分散的行人集中到一个时段内集中通过,这样也能缓解人车冲突。同时,如果要让车辆礼让,应该让驾驶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礼让和等待的时间,一个合适的限度。如果行人过街需求较大,应该设置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行过街设施。如果受制于地形无法安设,则应该在高峰期设定一个固定的信号灯配时,来对行人过街需求进行管制,对车行交通需求给予最基本保障。

饶彩霞:涵养马路文明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需要多部门合力攒劲,共同提升。首先,持续大力倡导礼让斑马线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如“礼让斑马线现场执法”行动、“礼让斑马线、文明我先行”活动、签订《“礼让斑马线”活动责任书》等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礼让斑马线是理也是法”成为一种共识。

其次,可考虑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倡议升格为地方性法规,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变成地方性的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条款,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再次,交警部门可从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角度考虑,适当增大斑马线路口的间隔,合理设置同一条路上相邻的斑马线路口,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增设人行横道信号灯及相应的机动车道信号灯。特别是在学校附近的人行横道,要考虑装设行人过街信号灯或安装触摸式红绿灯。市政部门可在道路上开辟行人安全岛,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一个临时的容纳空间,减少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最后,采取定点执勤、流动巡逻、网上巡查等方式,严格执法规范交通文明,并加强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管控。

新闻推荐

共享单车涨价了,还骑吗? 有人要买自行车,有人呼吁提高服务质量

本报记者陈瑶春风拂面,气温宜人,正是骑车的好季节,而一些喜爱骑行出行的市民最近也发现,共享单车涨价了。打开...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