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老人经多方苦寻,终于还清了20多年前的债务,坚守信义传承优良家风,被评为今年1月“安徽好人” “做人要讲良心守信用”

安徽日报 2019-04-03 07:00 大字

题图:童太平在家中。本报通讯员 姚银琢供图

暖春的午后,阳光温煦。3月22日,记者走进蚌埠市蚌山区纬二街道纬一社区,看见75岁的童太平正端坐在自家阳台的书桌前,边晒着太阳,边翻看着书。老人家身着朴素,戴着一副老花镜,面前摆着聂绀弩的诗集和一个笔记本,不时在本子上摘录下精彩的诗句,专注又认真的模样,像是一位正在复习功课的学生。

“人不论多大年纪,都不能停止学习。读书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从书中我学会为人处事的准则,获得应对逆境的勇气。”就是这位朴实又爱读书的老人,为了还清20年多前的债务,苦寻债主,用诚信诠释做人做事的本分。她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做人做生意都要讲良心守信用。

一个求助电话牵出一段债务往事

“如果没有浙江省浦江县公安局同志的尽力帮助,我想我到现在也不可能了却还债的心事。”童太平对记者说。

2017年12月12日,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公安局情指联勤中心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警察同志你好,我叫童太平,是安徽蚌埠人,想寻找20多年前的生意伙伴,还清欠他们的债务。”因为生意伙伴的地址和电话早已更改,童太平仅能提供3位债主的姓名。当地警方经多方查找,终于帮童老太找到了债主。

“当时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说起童太平还钱的事,我既吃惊又感动。”70岁的周保林是债主之一,当年与童老太都从事童鞋生意,属于上下游合作伙伴。周保林说,当年欠的这笔钱是一批货的尾款,数额不大,加上当时童太平的境况也很困难,便一直搁置着,后来时间久了就淡忘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童太平在蚌埠二马路市场经营童鞋生意,经常去浙江金华的浦江县进货,与当地的鞋厂老板周保林、周展、张家喜等人有业务往来。童太平后来生意亏损,丈夫又意外去世,欠下一大笔债务,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除了银行贷款,童太平还欠周保林、周展、张家喜3人近4万元的货款,“当时他们知道我的困难,谁都没有催讨过。”

为了抚养3个儿女,童太平咬牙借了一笔钱,再次做起老本行,每天起早贪黑摆摊,渐渐生意有了起色。童太平除了还银行的贷款,就想着要还周宝林等人的款。可是当年的债主早已失去联系,童太平多方寻找未果。欠他们的货款迟迟未能归还,成了老人心头的一个结。

2017年夏天,童太平腰椎骨折,病情严重,躺在床上好几个月没起来,这让她一下子感到紧迫起来:“我还欠着别人的钱没还,这要是哪天走了也走得不安心。虽然孩子们说会帮我还,可我想亲眼看到这件事情办成。”卧病在床的那段时间,童太平天天抱着以前的账本和电话本一个个翻找,还是没有找到周保林等人的联系方式,万般无奈之下拨通了浦江县110求助。在警方的帮助下,童太平终于和当年的债主取得了联系。由于自己行动不便,她盛情邀请三人来蚌埠做客,一为还钱,二是共叙20多年的情谊。

“良心就是凭证,良心账必须还”

2018年1月4日,蚌埠下着大雪。周保林、周展、张家喜三位老人应邀来到蚌埠市。当天,童老太一早就起来,因为自己行动不便,嘱咐女儿和女婿开车去车站迎接客人。“那天我们坐的高铁晚点了两个多小时,晚上六点多才到蚌埠。童老太早早就安排好了酒店为我们接风。”在周保林的印象中,童太平为人热情,以诚相待。“20多年前我到蚌埠考察市场行情,童太平不管自己多么困难,都会亲自招待,放下自己的生意带我跑市场了解情况。”周保林说。

“做生意多年,总会遇到欠了货款收不回来的情况。”周展告诉记者。因为和童太平做了好几年的生意,彼此信任,虽然欠他的3万元货款没有结清,但是获悉她在生意中经营不善,亏了也多,所以也就没再去催。后来,周展等都不再开办鞋厂,与童太平也断了联系,“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童老太还一直记挂在心里。”

时过境迁,四位老人相聚在一起,叙旧拉呱,有说有笑,一点也不像债主和欠债人的关系。由于大雪出行不便,周保林等在蚌埠住了两天。这期间一谈到还钱,他们总是推辞,“当年的凭证也找不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了吧!”童太平却十分坚持:“欠债还钱,不能说没有凭据就不还钱了。良心就是凭证,良心账必须还。”

童太平说,如果不是腰椎骨折,她会亲自去浦江把这笔钱还上。“我得了这个病,怕自己以后没机会还你们钱了。虽然孩子会替我还,但带着欠债心离开,我会不瞑目的。”在童太平一再坚持下,周保林等终于同意接受还款。

挂念了20多年的心事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童太平心里的石头放下了。为了向浦江警方表达感谢,她专门托周保林等带去一面锦旗。离别的时候,周保林几位掏出钱准备给童太平,让她买一些营养品补补身体。这个举动让童老太激动得热泪盈眶:“欠了这么多年的债,我心里已经很惭愧了,怎么好意思再接受你们的馈赠呢?我们几个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20多年的情谊一直在。等我身体好了,专门去浦江看你们。”

几位老人互相加了微信,空闲的时候会发视频拉家常,说说身边的趣闻。去年下半年,得知周保林快要过70大寿,童太平忍着腰痛特意到商场挑选了一件羊毛大衣寄过去。她说:“欠人家的钱就是欠人家的情。钱虽然还了,但恩情永远不能忘。”

信义老太培育好家风

童太平“欠债还钱”的故事在蚌埠传开后,市民们纷纷点赞。纬一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程碧霞告诉记者,老太太平时十分低调,不喜欢张扬,“这次采访也是跟她家人做了一些工作,老人才最终答应下来。”

“我母亲一辈子与人为善。这跟她多读书有很大的关系。”童太平的女儿王艳红跟记者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母亲一个同行好友名叫赵汉英,在二马路市场做生意赔了本。尽管当时童太平正处于重新创业的艰难时期,但她想到在自己最困难时期,别人帮助过她。于是,她二话不说从自家仓库里拿出一整三轮车的货物,让好友拉去做买卖。这份情谊让赵汉英至今念叨不已。

在王艳红的记忆中,母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路边书摊,每次都会驻足看很久,直到卖家收摊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年幼时母亲因为家境不好,只上了2年学,但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童太平的行为影响了下一代。女儿王艳红在蚌埠光彩大市场经营一家鞋店,门面不大,因为诚信经营,吸引很多消费者光顾。王艳红说:“母亲一直告诫我们做人做生意都要讲良心守信用。我们不能辜负老人的教导,一定诚信经营。”

“生活多磨难,我从书中学会很多人生道理,比如信义,比如坚强。”童太平说她很喜欢著名诗人聂绀弩的作品,“寓悲愤于旷达,寄忧伤于诙谐。”偶尔兴致来了或有感而发,童太平也会自己做诗一二。“久居闹市怕呆痴,爱到田园觅小诗。雨后娇苍添艳色,风前翠草弄芳姿。”这首诗,正是一个春日傍晚童太平闲游淮河大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作。

至今,童太平的书架上还摆满了《弟子规》《论语》《菜根谭》《黄帝内经》等各类书籍,有些书页已泛黄,字迹模糊,仍舍不得丢掉。每天午睡后,童老太便坐到书桌前,阅读一个多小时,或练练硬笔书法。她还在蚌埠市老年大学报了3个学习班,加入蚌埠市诗词学会,发表诗作,参加各样交流活动,丰富着晚年生活。

新闻推荐

一大拨减税降费“红包”开始发放 部分民生用品或将迎降价潮 蚌埠市启动第28个税收宣传月

本报讯(记者李景通讯员余超)4月1日起,随着又一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制造业等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至13%,交通运输...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