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担当 我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 释放城市力量 共筑健康蚌埠 □
市民杨晓培小蚌埠镇赵宋村卫生室村医王保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高加齐市疾控中心主任卜庭栋□打造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中心,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更要有能和其他区域中心相抗衡的能力。
□发展基层不能只顾着更换“硬件”,而忽视了“软件”的升级,只有做到“软硬兼施”,基层才能真正强大,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健康红利。
□打造“两个中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城市品牌的扩张、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会给当地百姓带来足够分量的实惠。
随着大讨论活动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这场事关城市命运的“头脑风暴”之中,不当旁观者,在城市发展方面献计献策,在改善民生方面持续用力。建设健康蚌埠,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是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选择。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快打造重点板块,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产业链条,蚌埠有基础、有底气、有机会。
记者与市民、医生以及市疾控部门负责人对话,从与老百姓关系最为紧密的健康话题入手,就问题谈看法提建议,探讨蚌埠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新路。
市民杨晓培:为百姓就医提供更大便利
“全市各大‘医联体’建成后,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开通了双向转诊的便捷通道。现在我们到社区医院看病,如果发现的确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诊治或住院,社区就能帮忙预约,太方便了。”近几年,综合医改向纵深挺进,老百姓的获得感明显加强。提到医改带来的便利,市民杨晓培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人的生老病死与医疗卫生息息相关,作为一位普通市民,我们对于医疗的关注不比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低。”杨晓培说,虽然有些小病在本地就能解决,但一旦有了大病,大多数人还是会优先考虑去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城市。“蚌埠如果能够真正匹配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咱们老百姓也不需要舍近求远、在就诊的路上奔波了。”
平时,杨晓培比较关注医疗方面的新闻,特别是涉及本地医疗卫生方面的动态。杨晓培记得一家省级媒体曾发布,2017年安徽省明确从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将全省划分为皖中、皖南和皖北3个医疗服务区域,着力打造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3个区域医疗中心。“借着全市自上而下开展的‘大讨论’,如果蚌埠能乘势而上,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提升,对咱们蚌埠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就医的要求越来越高。杨晓培认为,目前蚌埠缺乏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高端的技术人才,在畅通就医便利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打造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中心,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更要有能和其他区域中心相抗衡的能力。”杨晓培建议,政府部门要想法设法引进一些高端人才,同时尽可能让本土培养多年的优秀人才留得住,在服务上进一步“提档升级”,既向纵深快速推进,又在具体服务的广度和精细度上大力拓展,适应新形势变化,满足群众更高要求。
小蚌埠镇赵宋村卫生室村医王保鲁:强基层“软硬”要兼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事关群众能否就近享受到放心的医疗服务,事关分级诊疗及签约服务能否顺利实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在村医岗位上坚守了25年的王保鲁对此深有体会。王保鲁是小蚌埠镇赵宋村村医,不仅要负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要管理着辖区200余名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中90%以上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硬件硬了,软件软了。”王保鲁用这样一句话归纳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的关键。他向记者解释,“硬件硬”指的是通过各项政策及项目的实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巨大发展,卫生院、卫生室的就医条件大为改善。但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基层缺人才,“软实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乡村医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还有青黄不接等困境。“我今年已经47岁了,身体也不太好,等我退休后,只能拿到每个月300元的退岗补贴。眼下关于乡村医生的政策环境也很难招得进人、留得住人,更别提为村民持久地提供服务了。”王保鲁说。
“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必须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短板。”王保鲁认为,发展基层不能只顾着更换“硬件”,而忽视了“软件”的升级,只有做到“软硬兼施”,基层才能真正强大,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健康红利。
对于基层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缺人难题,王保鲁建议,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基层留人政策,这包括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诱人的薪酬津贴,符合基层实际的职称晋升制度,公开透明有序的基层优秀人才流动通道等。同时通过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弥补基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
此外,对于村医的养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除了积极引导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外,还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乡村医生老而不能退的实际问题。
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高加齐: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打造皖北医疗中心,必须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治疗效果,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用真实疗效赢得群众的认可。”有着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高加齐如是说。
随着中医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逐渐成为百姓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但基层中医人才匮乏,却是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高加齐向记者分析,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4至5年就可以规范地开展临床诊疗活动,但对于讲究传承和实践经验的中医类毕业生,成长周期更长,除了要熟通《黄帝内经》等古医学书籍、掌握基本的“望、闻、问、切”诊疗方法外,处方的配置则更注重临床经验。另外,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才时间,这也造成了中医人才紧缺的现象。
高加齐主任表示,促进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蚌埠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围绕市中药资源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相关服务业,促进中药产业规范有序跨越发展。这或许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也将是助力“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加齐建议,对于老年性疾病而言,讲究循序渐进、综合调理的中医药治疗模式更能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体质,从饮食、起居、穴位保健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在治疗预防疾病的同时,实现传承祖国医学、加快中医药发展的目的。
此外,在传播中医保健知识的同时,可适时扩大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费用支付报销范围,适当提高报销比例。相关部门在价格制定、临床使用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鼓励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利用中医药进行预防、保健、康复和治疗。
市疾控中心主任卜庭栋:全力打造大健康促进体系
蚌埠被赋予“两个中心”的清晰定位,写入省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蚌埠发展的难得机遇、强大动力,更是全市上下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在市疾控中心主任卜庭栋看来,打造“两个中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城市品牌的扩张、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会给当地百姓带来足够分量的实惠。
卜庭栋告诉记者,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蚌埠市卫生与健康工作得到有效提升,全民健身运动快速发展,卫生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卫生与健康资源供给长期不足,卫生与健康投入有待优化调整,卫生与健康事业在体制、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亟待改革,健康产业亟须加速发展,人民群众多元化、差异化的健康诉求有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设计、统筹解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卜庭栋认为,健康的影响因素是综合的,推进健康蚌埠建设,必须跳出卫生计生小圈子,政府主导以大视野进行统筹部署,各部门实现联动。“资源通过整合,不仅可以加强参与各方的协作,更能实现事半功倍的协同效应。”
根据近几年蚌埠市死因统计分析,卜庭栋发现慢性病一直位居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控制慢性病因素,应当成为健康蚌埠建设当前优先解决方案。为此,卜庭栋建议,可从环境保护、健康素养基础教育、治安管理、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安全监管、无烟环境建设等十个方面破题。同时,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以慢性病防治为抓手,倡导大健康理念,实施健康精准干预。从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示范引领、社会宣传、生命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以及健康产业等方面逐一入手,打造“十大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资源前提下,逐步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大健康促进体系,推进健康蚌埠建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夏日骄阳,树遮阴,花灼目。这世间所有鲜艳的色彩都相聚在这纷繁的仲夏。墙角的不远处,孤立着狗尾草。树,骄傲...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