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十一 治水为功 夏兴涂山
蚌埠涂山大禹浮雕像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氏部落的大禹一路治水来到淮河流域,在蚌埠娶淮夷部落的涂山氏女,新婚而别,栉风沐雨,疏川导滞,三过家门而不入,水土平成后在涂山召会诸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此后,蚌埠地域相继出现淮夷、徐方、钟离子国等古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蚌埠地域先属鲁,继入吴,再归越,后属楚地。蚌埠是中国第一首诗歌、第一首南方音乐、第一曲乐舞诞生地,留有卞和抱璞、循吏第一、高山流水觅知音等典故、胜迹。
栉风沐雨劈山导淮
大禹一生治理9条大河,其中5条在淮河流域,治理范围很大。禹新婚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劈山导淮、水土平成的事迹流传至今。
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水泽相连,漫患无际。平行入淮的河流非常密集,仅《水经注》所载,淮北平原就有大小支流19条,均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其中著名的有汝、颍、沙、睢、泗等大的支流,每条支流又分出若干小支流并连贯众多的湖泊泽薮。相传尧舜时期,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黄、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加之海平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山以南至淮北广大地区成为泽国,水泽遍布,人民流离失所。
为救黎民于水患,大禹受舜帝之命,接替父亲鲧,率领治水大军来到涂山。他吸取了鲧“堵”水之法失败的教训,变“堵”为“导”,“左准绳,右规矩”,详勘水情,因势利导,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向大海,取得治水的成功,使得人民重又安居乐业。
在蚌埠地区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动人传说。《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殷本纪》记载:“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族的团结。相传荆涂两山原先相连,大禹治水凿开。《图经》云:“荆涂二山,原为一脉,禹凿为二,以通淮流。”《凤阳府志》载:“今两崖间凿痕犹存。”《庄子?天下》称其常年奔波,“淋甚雨,栉疾风”。《国语?周语下》说禹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为了治理天下洪水,到处奔波,艰辛备尝,终于水土平治,风调雨顺。成语“栉风沐雨”“胼手胝足”“爱惜寸阴”“过门不入”“江淮河汉”“禹不拾履”,均出自大禹治水故事。
夏兴涂山禹会诸侯
“夏之兴也以涂山。”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召集各地部落在今蚌埠西郊涂山脚下禹会村会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盟会,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
中华人文初祖大禹,亦称夏禹、戎禹、帝禹,以其治水功勋卓著,“水土平成”,赢得天下拥护,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禅让给他。后来,禹在同其他部落的争斗中,又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统一了活动在淮河流域一带的东方淮夷部落,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奠定了基础,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文明时代。蚌埠西郊涂山脚下禹会村,就是禹会诸侯之地,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地部落集会之处。
涂山之会在史料中多有记载。如,《左传?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记载;《竹书纪年?夏纪》有“禹娶涂山氏女。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说法;《淮南子?原道训》也提及“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等。
涂山之会确立了大禹在各部落中的领袖地位,一般被认为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作为夏朝的开创者,禹为天下苍生奔走,为后世君主立下典范。《淮南子?氾论训》云:“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蚌埠张公岛立有禹王听五音治国雕塑。唐柳宗元在《涂山铭》中高度评价涂山,认为是大禹“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之地。如今,中国人自称“华人”“华夏儿女”,即源自华夏氏部落大禹在蚌埠涂山奠基的夏王朝。涂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此成为华夏儿女、特别是淮河流域人们心中的圣地。
新闻推荐
汪莹纯在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会上强调 把工业作为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一号工程 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地 王诚倪建胜杨森胡朝荣出席
本报讯(记者顾楷)3月21日下午,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汪莹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