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担当 我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 加速布局优质资源 补齐医疗产业短板 □张婷婷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助推健康产业规模发展,这需要创建几所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得上号”的一流公立医院。
□政府部门应制定区域医疗人才聚集中心建设规划,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得力的措施吸纳、培养和使用人才。
□依托蚌埠医学院等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医疗科技研发平台,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有机衔接,强化科研成果临床应用。
健康事业关乎百姓的安康幸福。近年来,蚌埠市以深化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取得了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卫生计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重大卫生计生建设项目较少,建设项目较小,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趋同,专科特色不突出,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与现代高端技术和新型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血液病医院、老人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和运动康复医院等,市场依旧空白。蚌埠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和省内合肥市等中心城市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医疗技术水平与安徽省“区域医疗中心”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新时代呼吁新使命,新时代赋予新担当,新时代期待新作为。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做到“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推进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蚌埠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能力提升困难
蚌埠市城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格局基本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蚌埠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也成为制约蚌埠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比如,市二院目前床均医疗用房的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低于一般综合性医院的平均水平,现有的功能设置、医疗流程和医疗环境无法满足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要求。市三院受环境和容量限制,床位使用率居高不下,部分病区加床现象较为突出,病房及病床的缺乏使得一部分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无法第一时间入院治疗,难免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部分医院的主打科室因专业人才外流,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
九三学社蚌埠市委兼职副主委李小军曾在调研中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对医疗机构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年以前,阜阳、亳州市人民医院,不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事业规模都远远地落后于蚌埠三院,而目前这两家医院在各个方面已经赶超。”李小军说,一方面与新农合的实施和人口基数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像亳州市中医院,更是政府的交钥匙工程,在规划、用地、财政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正是这些举措,使当地的医疗机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蚌埠市医疗机构学科结构不合理,高精度不够,发展不均衡,多数集中在驻蚌医疗机构,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亟待超常规建设发展。”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储昭节举例说,上世纪末,与蚌医附院发展差不多的徐医附属医院,现已发展到三个院区,占地近1000亩。根据调研数据,该院2017年营收45亿元,门诊量300万,出院病人21万,开放床位7000张,其中外埠占40%,在医院建设过程中,政府以划拨的方式提供土地并贴息贷款。蚌医一附院占地仅291亩,开放床位2464张,实际在院病人每天3600人左右,营收25亿元,医院周边环境和就医环境均很不尽如人意,差距十分明显。
此外,蚌埠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养老病床紧缺,蚌埠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任重道远。
布局优质资源助推健康产业规模发展
更好地完善“两个中心”建设功能,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区域医疗中心作保障。《“健康蚌埠2030”规划纲要》站在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提出了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的重点任务,通过加速布局优质健康资源,抓紧补齐短板,促进健康公平,全力推进健康蚌埠建设。
《蚌埠市“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把提升健康产业水平,推进皖北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蚌埠市“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实施意见。
编制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助推健康产业规模发展,这需要创建几所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得上号”的一流公立医院。
事实上,近些年蚌埠市推进医疗基建项目的脚步从未停歇。
去年8月,市三院“升级版”妇儿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医院的产科、儿科、妇科等入住“新家”,住院患者也已陆续搬迁至新病房。作为2016年度安徽省唯一一个获中央专项资金扶持的儿童健康体系建设项目,妇儿楼将一定程度缓解医疗用房局促的现状;
今年2月,总投资12亿元的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市二院)项目施工总承包中标结果公示。项目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将打造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
今年3月,市医养护医院(市四院)项目破土动工。项目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级甲等康复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力争打造成皖北一流的生态医养中心;
总投资15亿元的蚌医二附院新院区(皖北医疗中心)项目进展迅速,目前所有建筑物主体已建成,室内装修及院区景观打造正在紧张进行;
由市第三医联体领办的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软硬件的提升改造;市中医医院和禹会区政府将投入资金对钓鱼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筹规划、规范提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直是蚌埠市卫生计生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蚌埠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已入选国家财政部PPP项目库。项目总投资51.5亿元,工程包含41个子项目。此番蚌埠多家医院“大动作”优化调整后,蚌埠市医疗卫生资源大布局将进一步落地,医疗卫生事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激活医疗事业发展内生动力
李小军建议,可借鉴阜阳市“医疗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验,加大对蚌埠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特别是医疗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政府部门应制定区域医疗人才聚集中心建设规划,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得力的措施吸纳、培养和使用人才。”李小军建议,要尽快整合优化现有的人才资源,盘活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培养站在医学发展前沿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拔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临床适用型人才,促进人才梯队建设。此外,积极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的资金及情感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激活人才创造潜能。
储昭节建议,可借鉴徐州医科大学成立基金会,支持附属医院发展,派员参与地方医疗机构课题研究,为非隶属关系的附属医院培养定向生,支持地方人才建设做法,加强对市属医疗机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方面的支持。依托蚌埠医学院等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医疗科技研发平台,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攻关,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有机衔接,强化科研成果临床应用,激活医疗发展事业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自“新时代新担当我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栏目开设以来,广大读者给淮河晨刊踊跃投稿,纷纷围绕加快中心城市建...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