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竞赛

蚌埠日报 2019-03-01 08:13 大字

涂山全景。蚌埠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空间示意图。大明园五间六柱十一楼牌楼显示出皇家气派。〖核心提示〗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公园广场、大街小巷都是旅游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要推动旅游业实现六个转变。

◇三产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高,旅游行业还存在“三有三少”等短板。

◇全域旅游把旅游业变成联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跨界产业,创造全业、全景、全民的大旅游格局。

◇每位市民都是全域旅游的宣传者、志愿者、参与者。

2月25日,“《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的消息经蚌埠日报融媒体平台发布后,阅读量迅速过万,显示出市民读者对蚌埠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密切关注。

什么是全域旅游?国家对发展全域旅游有哪些政策?蚌埠市已具备哪些条件,有哪些不足,如何提升?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对此有何认识?该《规划》有哪些构想和要求?发展全域旅游对“两个中心”建设有何作用?市民在全域旅游中是何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迅速展开采访。

全域旅游是城市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发展全域旅游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深入调研、综合评估、研讨论证后做出的战略决策,写入了市委全委会和市政府的工作报告,并专门发文,就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相关政策,提出具体的落实举措,编制《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就是其中一项工作。”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政刚从北京回来,就接受了记者采访。

《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指导蚌埠市发展全域旅游的纲领性规划,为此,市政府与承担规划编制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举办了《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区域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研讨会,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媒体,召开了蚌埠文化旅游发展恳谈会。

“全域旅游简单地说,就是山水名胜、公园广场、大街小巷都是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要求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是一种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系统工程,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佳途径,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蚌埠市要建设‘两个中心’,应该也必须发展全域旅游。”袁政介绍。

“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市文广新局(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张仁良介绍,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发,对发展全域旅游作出指导和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推动旅游业实现七个转变:即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给我们制订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袁政说。

据了解,“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不过十年时间,源自于江浙个别城市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发展需求。之后,“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市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形成一定的经验:即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政策法规、社会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明创建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探索尝试结果得到国家的重视。2015年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

旅游业“三有三少”现状亟待改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家概括蚌埠市具有七个方面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城市氛围优雅、水体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长、绿色乡野突出、民俗文化独特、工商贸易发达,具备了发展全域旅游的一定基础。”袁政介绍,近年来蚌埠市围绕打造区域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以人为本,彰显文化特质,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包括创意设计、设备制造、演艺娱乐、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8个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总投资达160.3亿元。全市在建文化旅游项目73个,总投资达到1086.42亿元。2018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45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22%;国内旅游收入293.76亿元,同比增长19.38%;实现旅游总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9%。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安徽省前五位,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蚌埠重要的支柱产业。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短板。与会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就此也谈了不少问题。”张仁良谈到参会感受说,比如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三产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高,短板比较明显;旅游现状还存在“三有三少”现象:一是有名少实,有些文化资源名气很大,但由于历史久远,缺少地面遗存,可看的东西少。历史文化资源无载体,实际内容就显得比较空。二是有景点少线路。蚌埠市虽有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部门也推出了若干“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但没有形成气候,外地游客知之甚少,就是本地市民也不甚了了。比如蚌埠市仅与明文化有关的景点景区,就有大明园、汤和墓、遇春园等,但都没有串珠成链。文化内涵丰富,但游客无法系统浏览、感知、体验。三是有产品少品牌。旅游类的产品很多,产量也很大,比如仿古玉器,但行业缺少品牌,美誉度不高,需要通过整体规划,来整合资源、补齐短板。上述这些仅仅就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提出的问题,而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是旅游范围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标准和要求更高。

“全域旅游的要素涵盖很广,可以说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道路交通,城市建设,公共环境,商业物流等,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全域旅游把旅游业变成联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跨界产业,创造了全业、全景、全民的大旅游格局。”袁政介绍。有专家总结发展全域旅游需具备几大体系,一是通畅发达的交通体系,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内部交通线路通畅,公共交通覆盖面广、乘坐方便,旅游集散便捷有序;二是设施完备的接待体系,包括住宿、餐饮、对接机构、导游设施等,从星级酒店到各类特色民宿、农家乐,从景区景点的旅游饭店,到商业街区的饭店排档,需覆盖全面,兼顾安全保障;三是全时体验的产品体系,春夏秋冬都要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晨昏昼夜都要有可玩可赏之景、可游可行之处,全时段满足旅客需求;四是全景覆盖的环境体系,提升全域环境质量,要处处有景,展示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此外,还有旅游产品体系,发展保障体系等。

“如果做到了这些,相信蚌埠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袁政说。

各行各业都要勇于担当

“全域旅游要求树立‘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观念,需要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把旅游做成开放的、多元的跨界产业。”经过区域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研讨会和蚌埠文化旅游发展恳谈会的观点碰撞后,袁政认为。“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要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业的跨界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在管理方面,保障全域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提高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坚持政府主导,更要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吸引社会资本、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一家旅游企业负责人说。

按国家5A级标准旅游景区建设、占地面积9570亩的大明文化产业园是目前蚌埠市最大的在建景区,大明园酒店、大明御温泉及游乐水世界、颐养项目等已于2017年9月28日对外营业。

“发展全域旅游,重点景区、重点项目肯定要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域旅游供给侧的中坚力量。”安徽大明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海说,在《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专家根据深度调研与提炼概括,提出了“二龙吐珠”的空间意象,认为东有大明文化,包括凤阳中都城、曹山汤和墓、龙子湖、大明园;西有涂山、禹王宫、禹墟、天河等构成的大禹文化,中有市区,且沿东海大道两端展开,恰是二龙吐珠之势。这一观点,概括了蚌埠市的旅游资源禀赋特点。大明园位于所在区域,是明文化的发源地,世称“龙兴之地”。大明文化产业园作为安徽省“861”重大建设项目、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国家优选旅游项目,拟打造中国唯一以明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中国唯一的孝善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建成集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产业集群。

“目前,大明文旅小镇和孝善文化景区已完成骨干工程。”孙海介绍,大明文旅小镇核心景观有钟鼓楼、古戏台、非遗广场、孝善塔、剧院、书院、博物馆等文化项目,配以丰富的商业模式和特色街区。孝文化景区“乐孝园”依托山势,建有孝牌坊、父亲园、母亲园、二十四孝园等文化项目。海拔最高处建设标志性建筑孝坛,拟打造文化地理标识。

“我们正在争取支持政策落实到位,让新建项目尽快开门迎客,让大明园在全域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孙海说。

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早的禾泉农庄,如今正在打造“农”文化特色,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小镇,禾泉在全域旅游发展也表示出一定的担当。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给蚌埠市旅游发展做出一个科学定位,有利于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安徽禾泉农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保安说,“全域旅游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数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上。禾泉小镇作为全域旅游中的一个点,我们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旅游质量这一关键环节,提升软件,完善硬件,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禾泉正在规划建设新的游客服务中心、轰趴、庭院式客房、菊花产业园等,以农旅和文化为特色,通过农产品前店后坊加工销售体验、花卉种植和展销、非遗风情街、逛吃街、花博园、儿童丛林探险等项目,打造一个好吃好玩有文化的禾泉。同时探索用三产带动和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适应全域旅游的新需求。”蒋保安说。

在蚌埠文化旅游发展恳谈会上,古民居博览园项目负责人推介了今年要进行的两个重点项目,一个是成龙的徽派民居复建区,规划范围140亩地。另一项目是杨丽萍白族民居园,这是园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古民居建筑群,拟恢复从云南抢救来的十几栋白族民居,将杨丽萍民族舞蹈艺术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

淮上区政府负责人推介了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湿地总面积800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距主城区仅15分钟车程,为淮河流域离主城区最近的湿地公园,与在建的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得益彰。

包括蚌柴文化创意园、国际足球小镇等在建、拟建的一批文旅项目,都将在未来的全域旅游中担当重要角色。

全域旅游的大戏没有旁观者

从国家相关政策和全域旅游试点县市的经验看,发展全域旅游关系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与工业、科技、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对‘两个中心’建设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袁政这样理解:“发展全域旅游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每位市民都是全域旅游大戏中的主角,都是蚌埠形象的宣传者、服务游客的志愿者、文明旅游的参与者,没有旁观者。”

“人是全域旅游的要素之一。一个热情善良文明有礼的城市市民形象,必然会给全域旅游的美誉度加分。蚌埠市自2015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民素质的提升有目共睹,这一点想必会给蚌埠发展全域旅游,奠定很好的‘人和’基础。”市文明办副主任杨福臣说,可以借鉴旅游先进城市的经验,推行旅游志愿服务。在游客较多的区域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全域旅游的大幕即将拉开,每个行业、每家单位、每条街巷都是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将登台。在这场全时空、全方位的展演前,每个人都要思考,你我将展示什么样的蚌埠形象?全域旅游一旦启幕,就是一场没有终场的考验。”杨福臣说。

新闻推荐

2018年度蚌埠三院十件大事

3月14日,市委书记汪莹纯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院进行专题调研。市政协主席、市委秘书长杨森,...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