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铜火锅 □凌晨
我家的相片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老房子里,正值大年三十,姥姥、姥爷,我家三口和我小姨一家,围坐在方桌边吃年夜饭。饭桌上有老人家亲手卤的猪尾巴、炸的拔丝香蕉等佳肴,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端放在桌中央的一口铜火锅。热气袅袅,遮住了火锅肚里的食材,年岁也远,我记不起铜锅里涮的是哪些肉菜,但大家脸上满足的笑容是那么真切,铜火锅,承载着我家浓浓的年味。
打小我在姥姥家长大,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姥姥就会念叨上几句,铜火锅该搬出来擦擦了!随着姥姥一声令下,我们几个小萝卜头就忙碌开了。我把封存了大半年的“大家伙”从塑料袋里“解救”出来,用湿布认真地擦洗。奇怪的是,无论我怎么用力擦,锅肚外壁都是一块黑一块黄,我急得直跺脚,丢下布跑去问姥姥,姥姥搂着我神秘地说,这黑呀,是老百姓家的烟火气熏出来的,我似懂非懂,信以为真,等上了初中我才明白物理上这叫铜氧化生锈,深觉受骗的我还气呼呼的呢。
姥姥家的铜火锅就像一个沉默的壮汉,下盘稳,个头大,肚大腰圆,两边的拉环稳稳地垂在身旁,就像庄稼人有力的手。它也像一个年轻姑娘,有一头乌黑的秀发,因为铜火锅中间的火筒被烧得黑黝黝的,透着黑,透着亮儿,锅盖子一盖上,就像是雨天时姑娘头顶着一方黄斗笠。每次姥爷用夹子把养好燃红的木炭放入锅胆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好似一位和善的老人,那凸型篦子就是他微微笑开的口呀。值得一提的是,姥姥家的铜火锅是最老的式样,火锅不封底,全靠一只大盘子托着这个“庞然大物”,注点清水在底盘上,可以防烫,就算夹菜时滴出点汤汁也不会四处飞溅。火筒上面还有个好玩的玩意儿,就是火筒小盖,我和表弟趁大人不在,拽着铜把手把小盖掀开,眼睛贴着往下看,黑乎乎的,我俩还嚷嚷探险救援队来了,看来铜火锅不仅是器具,还是当时小孩子的玩具,现在想想,还真挺有意思的。
姥姥一买牛肉,我就知道第二天准吃火锅。头晚上,小火炉上就炖着肉,一锅喷香的肉汤就熬好了。吃的时候,先在锅里添加少量水,约三分之一左右,防止干烧,加炭,再把加热过的肉汤倒进锅肚里,放点盐、辣椒等调味,最后放入已煮熟切片的肉以及生香菇片、白菜青菜、面筋泡,还有我最爱吃的粉丝,盖上锅盖。等到锅一煮开,食材在汤里沉浮,冒着鲜香的热气,汤汁“咕嘟咕嘟”作响,清冷的屋子顿时暖和多了,四溢的香气让人食指大动,捧着米饭,我吃得头都不抬,蔬菜软烂清爽,牛肉鲜嫩醇香,粉丝筋道弹牙,饭后再盛上一碗热乎乎的汤,慢慢吹,小口喝,原汤化原食,那叫一个惬意!姥爷抿上一口小酒,真有点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感觉呢。
除了牛肉火锅,家里换口味吃羊肉锅、三鲜锅、排骨锅,我样样都喜欢,一连几天锅子吃得上了火,背上起了个火疖子,只好忌嘴,可是心里老惦记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觉得嘴里嚼的饭菜没滋没味。
姥姥家的铜火锅一吃就是许多年,2005年,电火锅登堂入室,自此铜火锅被束之高阁。虽然电火锅有种种优点,但我还是想念全家人围坐在铜火锅旁大快朵颐的时光,时间久了,卖木炭的土杂货店也拆迁搬走了,铜火锅永久地退出了我家餐桌的舞台。去年姥姥家搬家,铜火锅重见天日,摩挲着它冰凉光滑的锅壁,家里人打开了话匣,妈妈说她结婚时铜火锅就在家里了,姥姥说铜火锅是她在蚌埠老街上买的,爸爸说咱们大中华铜火锅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时就有火锅了,我说起小时候把小手放在锅盖上取暖的事,大家乐不可支,摇头晃脑咂摸老火锅的滋味,快哉快哉。
不仅仅是我一人怀念这老物件,蚌埠老王台牛肉汤店菜单上就有描龙绘凤的铜火锅,我请姥姥、姥爷尝一尝,味道是不错,可是和记忆中的铜火锅相比,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姥姥说少的是家的味道。时光荏苒,人会变老,记忆会模糊,家的感觉始终不会变,铜火锅——家里的老伙计,旧时光的老风景,在那腾腾热气缭绕间,我仿佛又看见你的身影……
新闻推荐
坚持司法为民 服务保障大局 出席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继续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工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吴媛媛)1月10日下午,出席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人大代表继续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院”工作...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