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政协委员陈晓玲: 走绿色建筑之路 筑生态美丽家园

淮河晨刊 2019-01-09 09:08 大字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资源缺乏、能源衰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突出隐患。倡导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蚌埠市绿色建筑总体覆盖率不高,且规模较小。”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行政审批科科长陈晓玲发现,“十二五”末,蚌埠市仅有“新三馆”、安徽水利和顺新视界、怀远禹都明珠广场等3个项目获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蚌埠万达大商业项目获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临港产业园列入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城区,绿色建筑面积也相差甚远。对比发达城市,蚌埠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不够高,且市、县、区发展不够均衡,与社会公众对居住舒适度、健康性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管理维护工作都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梯队培育。”陈晓玲建议,蚌埠市应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开展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专业培训,以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等加强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节能量及绿色建筑效果评估、用能系统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为蚌埠市绿色建筑的建设打牢基础。

陈晓玲告诉记者,目前推广的绿色建筑,基本以政府项目引导为主,社会对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知程度不高,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还不够。陈晓玲建议,要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让大家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倡导选用绿色、低能耗建筑,形成节能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及对绿色建筑的需求。此外,在建筑的全周期内,尽可能做到部门之间顺畅衔接及资源信息共享,并对重点环节以及薄弱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

“走绿色建筑之路,还要因地制宜,保留地方特色。”陈晓玲建议,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蚌埠市百姓、自然环境与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尽量维护建筑区域周边的生态,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蚌埠市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让蚌埠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宜业宜居城市。

新闻推荐

本报融媒报道引发政协委员点赞热议 “两会”融媒“融”出新精彩

本报记者何沛“这个原创动画短视频很有意思,让老百姓能直观感受到两会的氛围。”“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大...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