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发现 淮河中游地区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证据

咸阳日报 2019-01-09 08:48 大字

据新华社合肥1月8日电(记者 徐海涛)淮河不仅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流经区域还是重要的农作物起源地。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研究,证明在距今7000年前后该地区就出现了北方黄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现象,这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稻黍共存记录。国际考古学权威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杂志》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农业类型与文化传统的过渡地带,其史前农业结构演化与农业经济形成过程是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国内外学界关注。

研究人员利用近两年来对蚌埠双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机,现场取样采集了多个地层的沉积样品,并进行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间的时期,黍与水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一发现将粟、黍类旱生农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

植硅体形态分析则显示,双墩遗址的水稻是处于驯化阶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驯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的江苏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间的水稻所处驯化水平。这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是我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一结果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B)(9)

新闻推荐

蚌埠市政协召开十四届六次常委会议

本报讯(记者李景顾楷)1月8日下午,市政协召开十四届六次常委会议。市政协主席杨森主持会议,副主席杨金城、鲍子雨...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