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诗人赵洪文 □庞贵军 文/图
中国先锋作家诗人创作联盟副秘书长、副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协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诗歌报》《蚌埠日报》《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专刊》《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导刊》等报刊发表诗文三百余首(篇),其中九首诗作获《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专刊》一等奖。在网易、新浪等发表1000多首诗。结集出版了《赵洪文诗选》《荆棘丛》等诗集,而诗集《载着歌声的翅膀》将于今年出版……这是采访前笔者在赵洪文的简历里看到的,那这位喝着淮河水长大的蚌埠诗人,又有着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自己的精神自由翱翔在诗的世界里呢?
在一次聚会上,笔者和诗人赵洪文相见,短暂的寒暄后便开始了与诗同行的漫步。
问其为何喜欢诗歌,而不是音乐、体育、武术这类时,赵洪文说,在学生时代就对毛泽东诗词感兴趣,觉得主席的诗词景物明丽、意境博大、气势磅礴、富含哲理。由于对诗词内容的解读很深刻,每当老师提问时总能得到表扬鼓励,潜移默化中自然对诗词有了更多偏好。这么多年来,赵洪文养成了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用诗歌的形式记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谈到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时,赵洪文深有感触地说道,在前期创作中,由于研究诗词理论的深度不够,以及生活体验有限等,所写诗歌内容空洞,词不达意,应该说模仿的成分更多些。遇到困惑之时,又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只能独自摸索。为此,赵洪文每年订购《诗刊》《星星》等诗歌文学刊物,去新华书店寻购国内外的名家诗集,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而后赵洪文开始将创作的诗歌投送至报刊,但经常是被退回或石沉大海,但他不气馁并暗下决心,不管发不发表一定要坚持写下去,因为诗歌是自己的最爱。
当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处女作发表时的情景,至今赵洪文还很激动。1981年,在《蚌埠报》开办的新闻培训课上,《蚌埠报》副总编李晴川拿着一张《蚌埠报》走到赵洪文面前,“赵洪文,你的诗发表了,不要看这首诗放在最下面,但这首《春天,我不后悔》是这些诗里质量最高的。”作品被《蚌埠报》刊用后,更是激发起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极大热情。同年,著名诗人、词作家贺东久,著名军旅诗人孙仲明等来蚌交流。贺东久在看过《蚌埠报》整版新春诗会作品后,认为赵洪文的《春天,我不后悔》这首诗,有深度、有力度、有激情,并推荐转载在《上海工人文艺》上。
热爱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赵洪文走进工厂、农村、学校,讴歌生活之美,讴歌这片挚爱的土地、讴歌我们的新时代。从国企到私企,从工人到高管,生活的历练,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其诗作质朴厚重、情真意切、题材多样,有的如高山流水奔腾不止,有的似平原曲溪蜿蜒起伏,有的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有的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或抑扬顿挫,或委婉旖旎,既有音乐的韵律美,又有绘画色彩之意境美。赵洪文把对祖国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都浓缩在了一首首诗歌里。
在谈到当下诗歌的现状时,赵洪文说,当诗越来越趋向审美,雍容华贵,抑或将写诗过度地看成是一门手艺时,那些真正能震撼心灵、具有冲击力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了。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我们每写一首诗不能让它坠入无效。同样,诗歌也是有生活的,阅读中你可以抵达一个诗性而丰富的世界。有时诗是很尖锐的,像一位医生,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生活的底层给我们切出一个豆腐块,或像是取出一个病灶一样的东西,如鲁迅先生的杂文。
采访最后,赵洪文一再强调,真正的好诗,是诗人生命的一个延伸,是基于生活和传统的一个新鲜事物。创作中要立意深刻,严谨细致,感动而不落俗套,给人以振奋,以力量,而非无病呻吟。应努力在写作中重建“日常真实感”和“当代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实地反映或回应所身处的时代,诠释与时代的关系。
新闻推荐
先是因绿化不达标,门口一段道路改建成绿化带,如今又要建停车场;事发蚌埠万方新都会广场近日,在蚌埠万方新都会广场住宅小区的...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