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信息狂轰乱炸装修电话频频骚扰、屏蔽不掉的商家短信…… 我的信息,你们知道的太多了
今天去看了个房,明天就可能有人打电话给你兜售商铺。卖房子办信用卡的短信电话,不说天天都能接到,但是没完没了的骚扰还是少不了的。
手机收件箱里是各种垃圾短信,电子邮箱里是各种各样的开发票、贷款的推销信息,大家可能见怪不怪,却又有些无可奈何。究竟是谁泄露了你的个人信息?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维护合法权益?
隔三差五收到贷款短信好像全世界都知道我缺钱
“恭喜您高额信用已达标,最高可达10万,可提现,免年费,急速下卡。”“借钱应急新通道!10000元额度,1分钟审核,名额有限!”“为您提供最高30万预审额,最快30分钟,现在申请可免期初服务费3%,活动时间有限,回Y立即申请,退订请回TD。”……
网贷P2P借款门槛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就是通过填写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信息,和授权查询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就可以借款。去年,孙先生因急用钱从网络贷款平台上贷了10万元后,类似上述的短信每周都会发到他的手机里。
“特别无语,好像全世界都知道我缺钱。”采访中,孙先生向记者出示了部分贷款短信截图,他告诉记者,“一般看到这些信息,都会一删了事,但这些贷款平台到底是如何得到自己信息的,是不是正规机构,会带来什么风险,让人细思极恐。”
与孙先生遭遇类似,张女士因购置新房,从银行办理按揭后,也备受各种贷款短信骚扰。“除了办理信用卡的,就是网贷的短信,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清理一下收件箱。”张女士告诉记者,为了拦截这些短信,她在手机里专门下载了拦截软件,但有些信息还是成为“漏网之鱼”。
从孩子小学追到初中教培电话信息掌握门清
“这两天老是接到各种培训班电话,我真心佩服你们。我儿子一年级,你们电话说有练字班,二年级说有奥数班,三年级了说有作文班。为了配合你们,我儿子一年级时,我说我是大学生能教;二年级时,我说我是博士生导师。现在我想告诉你们,我马上要得宇宙奖了,我儿用不着你们教。”近日,吴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自己被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电话骚扰,不胜其烦。更让吴女士忍无可忍的是,这些教培机构对孩子的姓名、年龄、年级、学校等所有信息都门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入学后,家长接到教育培训机构电话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遭遇。
“孩子一放假,我就收到某培训机构的手机短信、电话轮番‘轰炸’,特别闹心。”李女士的孩子在蚌埠市某初中就读,最近,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讲述的内容全是有关学生寒假补习班的,而且对方对自己孩子各科成绩非常清楚,对父母的姓名等信息也都了解。
李女士特别纳闷:“我从没在任何地方留过个人如此详细的信息,对于孩子的信息,我也是特别注意保护。从小学追到初中,我特别想问问这些培训机构怎么就这么神通广大。”
“个人信息被陌生人了如指掌的感觉实在不舒服,如果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李女士表示,个人信息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对泄露的单位和个人都应该严惩,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此事重视并加强监管。
一天接到十来个装修电话“甜蜜的负担”直叫人抓狂
买房本是件高兴事,可随之而来的“甜蜜负担”却直叫人抓狂。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曾经购买过车辆、房屋的80名市民中,74人接到过推销电话,九成以上市民都被推销电话骚扰过。
去年12月24日,网友“Cee。小鱼姐”在本报新媒问政后台留言称:“观澜瑞公馆把业主信息卖给多家装修公司,装修公司清楚地知道业主拿房时间、门牌号,至今已收到无数‘骚扰’电话,给工作生活造成很大麻烦。”
与“Cee。小鱼姐”经历类似,同样不堪其扰的还有陈女士。陈女士在微信中给记者留言称:“才买了房子,一天有N个装修公司找。去年买了车,今年车险没到期,提前半年就有各个保险公司打电话、发价格。烦都烦死了,就没人能管一管吗?”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侯先生去年年底兴高采烈地拿到了新房钥匙,但烦恼也随之而来。侯先生告诉记者,交房后,一天能接到十来个装修公司的电话,有开展征集样板间活动的,有预付定金满减活动的,有免费设计的,还有年底促销的,翻着花样的各种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是家有诚信、品质好的公司,也不是不可以了解,但每次尝试给予信任后,他们都是想尽办法让你先交订金。”
“作为刚需买房族的我们容易嘛,除了节俭过日子,还要不停地应付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每次问推销人员,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对方编各种理由来搪塞。如果电话里言语不善直接拒绝或挂机,我还担心遭遇推销员的谩骂讽刺,万一被‘呼死’软件暴力骚扰就更麻烦了。”侯先生说。
因为装修公司的电话太多,所以侯先生也记不清电话对应的是哪个装修公司的号码。记者根据侯先生提供的一个装修公司号码打过去,刚问到是如何知道业主的个人信息,对方就直接挂断,不作任何解释。
>>>律师说法
私自泄露个人信息违法
对此,记者采访了安徽展翔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宗瀛。陈宗瀛表示,公民的电话号码、微信号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都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随意泄露和买卖。不经同意私自泄露个人信息是对隐私权的侵犯,民法和刑法都对此有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的规定,情节严重者会被判刑。
其中,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陈宗瀛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从网购、网约车到在线教育、扫码支付,互联网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网络覆盖,被各类移动终端包围,个人信息也随时面临泄露风险。他也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经历,经常接到各类推销、广告的电话短信,但苦于没有证据查明是谁泄露的。“难以举证,就很难形成诉讼。”
对于个人如何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陈宗瀛提醒,小区、商场里经常会有扫码领奖品的活动,不要盲目地被小礼品吸引而放松警惕。在扫码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特别是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另外,不要向身份不明的人透露个人信息,保管好各类证件复印件,如遇到个人信息被泄露及非法侵害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丽秀)春节将至,高某拖欠农民工上百万工资不支付,致百名农民工多次讨要未果。2018年12月25日,淮上区人民检...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