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这十年的变化 □吴凤雷
淮河路老新华书店银泰城的新华书店延安路店如果说时间是一条线,那么对于季节来说,这是一条环状线,每年四季,年复一年;对于列车,这是一条往返线,来回游走,往往复复;对于人生来说,这是一条单行线,只能前行,难以回首;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又是一条怎样的线呢?
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很美的称呼:珠城,盛产珍珠之城。她的真实名字叫蚌埠,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京沪高铁和淮河交会处。两年前,我到外地求学,夜深人静之时,常会想起家乡。我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在许多地方都有我珍贵的回忆,每每回想起来都仿佛融进了温暖的海洋。楼下的老树,龙子湖上的大桥,津浦大塘,烧饼夹里脊,没有电梯的七楼……
十年之前的我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吃的东西印象中多是母亲在家做的食物:蛋炒饭、葱油拌面、糖醋鲤鱼、红豆稀饭等等。有时大人们有空闲时,会带我到铁道对面的小吃街,来一笼南翔小笼包或者一碗雪园的元宵。再远一些会去简称“大楼”的百货大楼后边的小吃群,去寻找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味道。现在所有的小吃街都已整改,很难看到破破旧旧的门面,连座椅都从简单的小塑料凳小板凳换成了漂亮、整洁、光亮的时尚餐座椅,快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业街,各种菜系也都出现,就连想吃一顿奢华的晚餐也不是难事。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往往最先体现在饮食的方面,然而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在商业。
在那时候,我所知道的商业街只有两个:百货大楼和太平街。想要逛街的人们定会绕着大楼里中间多层的电梯一层一层地散步、挑选。电影院是在天桥下的和平电影院,小学时学校便组织去那看过电影。书店也只有新华书店和龙门书店两家比较大的。十年过去了,百货大楼依然存在,但是相比较新出现的万达、横店、银泰城却显得陈旧;和平电影院受到万达、横店等冲击,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龙门书店尚在营业,新华图书城已经关闭,新开的新华书店也大大改变了模样。处处是新的店面,处处是新的装潢,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的小区建于本世纪初,都是多层,不高,只有沿街的最高是七层楼,我们家就住在最高的七楼,没有电梯,如果是现在的我,再也不愿意爬超过四层的楼了。小区只有几栋楼,旁边就挨着铁轨,每天都会有火车轧过铁轨的声音,现在想来,竟然有些悦耳。楼下有一棵奇特的灌木老树,硕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下面有好几根粗壮的树枝,站在树的一侧向对面看,只能隐约看到人影,像是专门给小孩玩耍准备的,在老树的阴影下追逐打闹,看到的太阳都躲躲藏藏。如今的家早已有了电梯,楼下有喜俏的美人蕉、挺拔修长的竹子,树也比原来的小区多了不少,既有玫瑰、月季、桂花树、云南黄馨一类的花灌木,也有广玉兰、合欢、高杆女贞等很多乔木,还有景观水池、休闲的亭子、弯弯的绿阴小道、健身的场地……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可能是春游,春夏相交之时,挤在老式的公交车上,开着窗户吹着凉风也吹不走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而我在一次去往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的路上,看到最令我沉迷的景色:那是一座架在湖上的长桥,两排梧桐树老得弯下了腰,为下棋的老人遮了光,阳光从交错的枝叶中洒落,慵懒的金色和落叶的背影恍惚了视线,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仿佛浮在美酒之中,难以自拔。后来家乡的车变多了,道路变宽了,桥也增加了,交通变得非常方便。如今用手机很快就可以打到车,不用去排那长长的队伍,不用去挤那满满的车厢。交流也是如此,只需一个微信,便可以呼朋唤友,聚在十字路口的咖啡店,讲述自己的故事。
家乡蚌埠的一点一滴都在这十年间发生很大变化,并且会继续变化下去,像是许多条线在各自的时间内不断行进,或远或近,或大或小,都在不断的往前发展。家乡其实是穿针引线,包含一切的故事线,将我们相互联系,让我们紧紧相依!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建艺学院建筑系1602班学生
新闻推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河水养育了蚌埠人!欢迎大家继续向“我爱蚌埠”专栏投稿,深情地为家乡蚌埠唱首歌。文字寄情,也是...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