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衣”难舍 □福舟
40年前旅游照田万荣摄2018年张公山公园留影田万荣摄四十年的流光,弹指一挥间。厚重的岁月,犹如醇厚的佳酿。回望时光的长廊,《春天的故事》余音绕梁。那记忆深处的一帧帧服饰片断,拼接成了金色人生的美丽诗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个土色中点缀些蓝色的年代。吃吧,满嘴的红芋干味,也不是经常有,多数是饥一顿饱一顿,那种饱是吃糠咽菜胀的,但仍然狼吞虎咽。喝吧,村中心的那口井有上百个年头,井中白凉水,还算清甜,但经常有混浊的塘水渗入。穿吧,补丁连补丁的褂裤,分不清是蓝,还是灰,倒像是土色。藏吧,家徒四壁,一眼望到墙,大小衣物堆在墙角。
终于熬到春天了。1978年,改革了,我家分了20多亩地。从拿到地的那天起,母亲、二姐、二哥起早贪黑,费力巴拉地在承包田里刨食,终于有所收获。那年春节前,父亲找木匠做了两个大柜子,家里终于有了像样的衣柜。母亲咬咬牙,扯了几尺布,给姐姐们做了件对襟小褂,花色的,还真是好看。1979年暑假,蚌埠城来了两个表亲戚,表姐身着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表哥穿着海魂衫,两人都脚踏白色回力鞋,甭提有多美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绿色中点缀些红色的年代。那时候,乡村的年味儿非常浓,写春联、听大鼓、扎灯笼、熬红芋糖、炸麻花、炒瓜子、逮混子鱼,热闹非凡。母亲给我们四兄弟每人做了件蓝色卡其布棉袄,暖和极了。在北京随军的大姐给我们带了些“的确良”面料,说是“的确良”制成的服装不吸汗、不透气,挺括滑爽、易洗快干,比棉布结实,在北京也是紧俏货。那些天,我们总是围着大姐听新鲜事。大姐说见到了李双江、李谷一,他们到部队演出,穿的都是绿军装,飒爽英姿的,还给战士们签名呢。大姐还说,北京人特别喜欢穿军服,站在天安门往下看,一片绿色的海洋。听着听着,二哥的眼睛发亮了,“大姐,给我一套军装吧!”大哥急了,“凭什么给你,我是老大!”眼看着两个弟弟要“干仗”,姐姐连忙说都给。结果大哥分了一件上衣,二哥拿了一顶军帽,二姐穿上了军裤。看得出,二哥有点不乐意。大姐只好宽慰道,“明年春节,我带两套新的,你和老三都有份。”从那以后,军帽总是戴在二哥头上。八十年代末,二哥在蚌埠南岗四路附近看戏,在拥挤的人群里,那帽子竟然不翼而飞啦。帽子找不到了,二哥却买了条喇叭裤和蝙蝠衫,父母怎么看都不顺眼,可是穿上这身衣服,姑娘们天天跟他屁股后面跑,果然,其中的一个姑娘成了我的二嫂。结婚后,二嫂笑谈,说她是二哥用一条红裙子骗来的。我呢,也穿上了“的确良”衬衫,足足向同学炫耀了半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个蓝色中点缀些五彩的年代。年代初始,大街小巷流行着造型夸张的喇叭裤。这种裤子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尺寸明显比膝盖大,形成喇叭状,与传统保守的直筒裤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不久,老师们就开始追着我们剪喇叭裤了。于是,蓝色中山装渐渐流行,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山装。我结婚和父亲大寿,母亲到裁缝店里订制了两套蓝色中山装,四个兜兜的,很有干部范儿。九十年代中后期,穿着超短裙的女性出现在街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超短裙又称为“迷你裙”,一般长度只及膝盖以上。我家的衣柜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中山装渐退历史舞台,西服粉墨登场。妻子的衣服色彩斑斓了起来,各式花裙子挂满了一排大衣柜。特别是一件铁锈红的的长裙,我非常喜欢,那是我在上海百货大楼亲自挑选的。蚌埠市的二马路市场,日渐火爆,梦特娇、金利来的T恤衫往往一抢而空。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蝙蝠衫、飞行员夹克衫、一步裙等“奇装异服”引领时尚,家家户户衣柜满满的,散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芒。
新的时代,这是个金色中赋予更多个性的年代。进入21世纪,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个性化。穿出品位,穿出文化,成为服装的潮流。妹妹在宾馆工作,每天穿着笔挺有型的职业女性套装。弟弟经营一家订制家具公司,每天也是西装革履。男士商务休闲的概念开始兴起,衬衫、T恤、运动休闲服装成为精英标配。
2008年,父亲过九十大寿,指明要做件唐装。我曾经在蚌埠服装学校当过老师,就请服装老师设计制作。老师非常精细,挑选了绸缎面料,立领、对襟,领口与门襟止口处用镶色料滚边,前门襟处钉一排七粒葡萄纽扣,其福、禄、寿、喜等图案,流淌着汉唐风韵,实在是好看。进入新时代,人们穿衣打扮讲求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风衣、羽绒服、棉服、羊毛衫、羊绒衫等服装的丰富多彩,满足了多元的生活方式。牛仔装、紧身T恤、露脐短衫、吊带背心、迷你裙等服装蕴含着青春力量,体现了年轻一代的个性诉求。就我个人而言,我越来越喜欢订制服装,因为它更具个性、更有品质。
2015年5月,儿子要结婚,专门到上海订制西服和衬衫。选择面料,待营业员量体登记后,仅仅5天时间,就收到了快递而来的服饰。令儿子兴奋的是西服的袖口上还绣有特定的字母,专属于儿子的标志。去年7月,我和爱人到常州沙家浜公园游玩,逛了逛常州的服装市场,琳琅满目的旗袍一下子抓住了妻子的目光。我们购买了一件真丝旗袍,一直到现在,那旗袍在妻子的衣柜里都是鹤立鸡群,力压群芳。今年,是我过生日,我想体验一下“智慧+时尚”的科技成果,计划在自动测量仪前转一转,订制一套唐装。我想个性化的设计不仅不会让我与他人撞衫,而且还会量体裁衣,剪出我的个性与风采。
毛泽东有诗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品味四十年衣着的变迁,我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犹如一把剪刀,剪掉了陈规陋习,剪出了中国风采,也剪出了我的金色人生。面对恍如隔世的四十年,我们要心存感恩,感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感恩改革开放,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市文明办
新闻推荐
1982年,我们村拥有了第一台电视机。那一年,我们村还没有通电,全村只有村子西头的米面加工房有发电机、变压器,加...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