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国企改革 奋起的历程充满艰辛 亲历者:郭云蛟

蚌埠日报 2018-12-13 15:34 大字

20年前,蚌埠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丰原。一个从濒临倒闭的柠檬酸厂一跃发展为在全国、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响当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全国国企改革的典范。记得当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纷至沓来,竞相报道,一时间,“丰原”成为各大媒体主角,魅力无限。作为丰原的一名员工,我也是非常自豪,在外面说话,都底气十足。1999年7月,丰原成为蚌埠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后,能成为丰原员工,更是很多人的愿望。

丰原为什么能成功?我的理解,首先是改革的精神,是不破不立、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那时候,丰原当家人李荣杰“铁腕治企”的事例在员工中流传甚多,尤其是厂干部“一锅端”——全体起立,能者上,庸者让,重新竞聘上岗,一下子振奋了员工的士气;另外是生产一线不放凳子——当班就是工作,还想坐下来休息,甚至睡觉,怎么可能?于是,涣散的风气也很快改观;还有一个是模拟考核,市场化核算,多劳多得,干与不干完全两样。很快,企业就实现扭亏为盈——是改革,赋予了企业重生的活力。其次是创新的思维。过去,生产柠檬酸原料是山芋干,污染大能耗高,丰原人敢于突破传统,突破“技术权威”,以技术创新和进步驱动企业发展壮大,以玉米为原料实现“清液发酵”既让企业一举成名,更对柠檬酸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即使在当下,这一技术仍被广泛运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技术应用,也许就没有企业的将来。第三是发展的眼光。丰原靠柠檬酸起家,但没有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看准了市场的未来机遇,先人一步。

2006年底,中粮集团和丰原集团牵手成功。中粮收购丰原生化上市公司一部分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员工一部分转到丰原集团,一部分留下来。由此,重组后的丰原生化迈上了新的改革之路,称呼也逐渐变成了“中粮生化”。现在想来,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很多员工不理解,甚至不相信,丰原集团和中粮生化已是两家企业。因为对很多一线员工来说,岗位没变,产品没变,甚至作息时间都没变,几乎和原来一样,但股权已变,管理关系已变。而变与不变,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前行。

改革,永远在路上。2015年,公司又迎来了新一轮变化。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实施退市进园——市区西部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到工业园区。这一次,对社会来说,是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决策,对企业来说,也是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搬迁不是简单的搬家,重建必须是全新的升级,要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产业园。设备更新,工艺调整,结构优化,一切为了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这样一来,现有人员就有富余,一批员工要离开工作了多年的岗位。看着多年兢兢业业的同事协议离职,看着他们在厂区里合影留念,心情也是五味杂陈——改革需要付出,需要勇气。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都需要做出选择,尽管有时候很难下定决心。但我想,无论怎样选择,也许唯一不变的想法,就是让企业和自己都有更好的未来。面对改革,理解胜于埋怨,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大局。因为大家都知道,改革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所以“坚定目标,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科学发展,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社会责任,勇于付出”,这些常用的词语,都成为企业发展中的真实记录。

中粮生化20年的变化,有辉煌,有低落,有奋起。如果再加上企业的前身发展历程,几乎是40年改革开放中企业发展的一个剪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令人感慨颇多。正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好政策,有国家富强的保障,企业才能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国家一起进步和成长。

作者系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专业主任

新闻推荐

努力打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格局 在蚌省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 倪建胜参加

本报讯(记者吴媛媛)12月11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蚌省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全面了解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