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看电视 □冯玉柱
前几天,儿子给他妈网购了一台智能平板,说妈妈好用手机,屏幕太小对眼睛不好,带着这个,后面还有个支架,走到哪,看电视都轻松自在……
这不由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看电视的情形。
我们村是1982年前后接通民用电的。之前,只能通过有线广播或收音机,享受有声娱乐。我家就托邻居叔叔从上海买回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当年,评书《岳飞传》真火,刘兰芳一亮嗓子,半导体一圈围的都是人。
我第一次“接触”电视,是在1981年秋冬季节,刚进公社读初中,住校生。禁不住街头几个同学的蛊惑,晚自习课偷偷溜出校园,跑进粮站大院里,见有几户人家窗外出现蓝莹莹的亮光,住街头的孩子便知道电视打开了。那时候粮站的人比较富裕,可也舍不得开灯看电视。我们三两个少年,便溜到人家窗户底下,脖子伸得多长,眼睛直勾勾往室内电视上瞅。有时不够高,还得去东扒西找,搬来砖头垫脚,偶尔闹出点动静,小心脏都吓得拔凉拔凉的。演的是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不知道我那位同学怎么看上瘾的,几乎天天晚上都拽着我去,其实我根本看不懂,只知道电视像电影一样好看,只是屏幕小了很多,跟女孩子常用的手帕相差无几。
我家有电视在村子里算是比较早的。1985年,农闲时节我大姐去上海给大表哥家带孩子。那时我已在蚌埠师范读书,听说上海已经淘汰黑白电视换彩电了。我写信跟大姐讲回来买一台旧电视,大姐带回来的却是一台崭新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大表哥花了486元钱买的。稀罕物进了农家,我们那一片可就炸锅了。尤其是晚饭间,大人小孩端着饭碗就溜到我家院子里,这时父亲便让我把电视机抱出来,电线拉出来。新电视收视效果还好,两年以后就差多了。扭动调台,滋啦啦雪花一片,左旋右旋,旋了半天,满屏的雪花中,好不容易出现了声音人像,闪一下又没了。赶紧移动天线,连接处早已松动,可还得要摆弄它。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弄丢的人像声音找回来,可又怕刮风打雷……看一晚上折腾一晚上。就那也丝毫不影响左邻右舍看电视的心情,怎么也要看到电视结束。
《霍元甲》的热播,引发全村老百姓的看电视潮。雄壮嘹亮的主题歌一响,人们便蜂拥着循着声音走去。可是村里就那么几家有电视的,晴天还好,下雨天怎么办?那家伙又不能像露天电影一样,因雨暂停改天再放。搁在屋里,哪家有那么大地方?于是就出现人挨人人挤人,用“水泄不通”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人多碍啥?又不会把你家电视看少掉一块?可是,我家的一把大椅子遭殃了,不知上面站了几个人,椅子腿粉碎性骨折。室内的笆箔墙,也因人太多,挤出了一个半圆形窟窿。只要你乐意来看,我父母大姐他们是概不追究的。可有的人就不这样想了,人家是新婚夫妻,怕耽误“好事”,怕踩的满屋泥巴。人家有院墙有大门,到了晚上把大门一锁。看惯了电视的人只好在那溜墙根了,主人是不敢轻易开电视的,即使开了也把声音压得低低的。可是,外边的人耳朵支棱着呢,眼睛盯着门缝呢,一旦“有所发现”,半大的孩子就开始闹腾了,起哄、砸门、甚至往院子里扔土坷垃,真是搅得鸡犬不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改革开放已经40年。电视由黑白到彩电,由大尾巴变成超薄平板。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让收视清晰内容无限。如今,哪家没有几台电视?客厅的超大,卧室的也壁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更让看电视变得想看就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作者单位:蚌埠市高新区秦集中心小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苗成韬)10月22日上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省委第二督导组督导蚌埠市工作动员会召开。督导组组长、省委组织部副部...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